01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的熱土,但這片熱土并不是種田人發自內心的渴望和動力勞作的熱土。不需從熱土上的種田人那里看現實,僅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中,也已經由官方指出了。
《規劃》中說:“信息化與教育教學‘兩張皮’現象仍然存在,推進教育信息化的積極性有待提高。”為何沒有積極性,這類似于“一號文件”指導下的農業、農村和農民的事。熱戀的一頭并非教師,而是官方的單相思。有人認為“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參與者甚眾,是教師熱愛教育信息化的表現,真是有點單相思的意淫。熱鬧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只有教師自己明白。盡管木偶在舞臺上歡快地跳躍,但那并不是木偶自己的心愿。
縱覽以衡水中學為代表的95%以上的學校,到很牛的5%的地方性名校,信息化與當下教育教學有多少真正皮與毛的關系,我相信絕大多數教師都會從心里苦嘆:熱鬧是他們的。如果不自欺欺人而正視現實的話,那么,信息化熱鬧的背后依然是優良的傳統。
02
信息化是這個世界的潮流與趨勢,教育信息化只是這股洪流中的溪流。
在所有行業的信息化中,教育信息化是最難的也是最平庸的。這一點也不奇怪,基礎教育的復雜性和平庸性決定了它本身就是最難、也是最平庸的行業。復雜與難是因為教育人這件事本身決定的,平庸是因為基礎教育和教育的門檻太低決定的,從家教到學校都類似。正是因為這兩個層面,才造成了教育信息化的進展艱難和效果不如意,這也從反面深刻說明了信息化對于教育而言,并非如文件所說的那樣重要和迫切。
教育信息化最大的成功是時空的改變,但很遺憾,這不是教育獨有的,而是信息化本身具有的。時空的改變最為有效的是遠程教研、遠程互動和在線課堂。它們能在很大層面上提高效率,也可能讓人產生飄飄感,覺得優質資源能均衡了。這無非是一種假象罷了,如果是真能實現我們期望的目標,教育已經顛覆了。而事實上它只能是一種補充而已,并不能完全顛覆。看看當下教育與學校的會議、論壇、活動之多,就知道這種信息化時空觀下的遠程教育并不能取代傳統教育。與人性不相符的東西都只能是補充,決定性的還是傳統符合人性的方式。
03
課堂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的應用,基于企業利益的“資源平臺”建設而形成的海量教學資源應用,并不是提升了教育教學的水平與質量,大多數情況下恰恰相反。學生的課業負擔重尤其是作業多,毫不夸張地說,就是這個原因。
從習題、試題、試卷編寫到備課,從考試到網絡閱卷,如果下載和編寫變得容易,如果省卻了思考和批判的時間,當然,效率是提高了,但質量未必。技術進步并不一定帶來文明進步,這是歷史的借鑒。想當年,老師編寫一張試卷或一份作業,要刻鋼板,要用手推油印。那刻鋼板的聲音刺耳得讓人抓狂,而手推油印試卷則讓人無奈苦笑。沒有技術支持的作業需要精選,那只有“精”和“簡”才行,而有了技術后完全可以“濫”和“多”。如果這也能稱為信息化,那么,它最大的功效是增強了應試教學,增大了學生負擔,扼殺了教師的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但它確確實實提高了效率。當然也有少數出眾者不是如此。
回望古人,文字精煉到一個字就是一個故事、一幅畫面、一段回味無窮的情感,而如今做學問的人,課題、論文、著說,一寫就是一大部,卻沒有幾個字經得起推敲。愛因斯坦三千字的論文可獲諾貝爾獎,有人出了幾十部書卻沒有一點東西能讓人記住。教育信息化到底能讓我們得到什么?不得不思考和反省。
04
統攬信息化,只有中國的教育信息化美麗異常。
回顧自有“教育信息化”一詞以來,衍生出的新名詞、新概念、新思想之多,一方面是信息技術升級之快有“摩爾定律”推動,另一方面是教育信息化轉化之快則有“新名詞、新概念”推動。從計算機 CAI開始,一路到今天,教育信息化升級了多少次概念,創造出了多少個新名詞。在這一點上,教育信息化真正是將教育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了。而今天,世界即將進入人工智能時代時,我們的教育也開始走進智慧教育時代。但遺憾的是,無論是教育信息化對教育有革命性的影響也好,無論是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也好,也無論是用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也好,到底什么是教育信息化,有誰能真正說清楚?
來自源頭的水清澈與否,來自頂層的設計正確與否,奔向大海的河流自然與否,這些問題似乎并沒有多少人真正關注。結果如果不好,那么有可能是源頭有問題;過程如果不美麗,那么有可能是路徑選擇不對頭。教育信息化應該是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媾和,教育是道,信息技術是器,教育是內容,信息技術是載體,二者如果能成為皮與毛的關系,如果能成血與肉的關系,那么信息化就“化”成了,反之則是牛頭馬嘴而已。
05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主體內容是“三通兩平臺”,一個非常響亮和好聽的詞語,真正體現出刪繁就簡的功夫與水平。然而,細細推敲里面的問題,在金玉其外的表皮之后,似乎也不全是金玉其中。
“校校通”指的路,是從外面的世界連通校園的網絡寬帶,是一個硬件技術問題。“班班通”指的內容,是指從課堂內獲取外面的網絡資源的過程,包含兩個層面的整合,一是通的技術(技術硬件),二是通的內容(資源軟件)。“人人通”指的是技術,是讓每一個學生擁有一個網絡空間。隱含的也是兩層意思,一個是技術,另一個是應用。
“三通”指明了方向,也指出了路徑。但是“兩平臺”就大有可疑了。所謂管理平臺與資源平臺的分法,割裂了真實情境。誤導那些不懂教育的企業,粗制濫造忽悠學校與教育。把管理的人工流程簡單地轉換成網絡流程,這不是管理平臺,只不過換個方式增加麻煩和提升效率而已。把教育教學資源企業化制造放在平臺上,這不過是工業化生產產品堆放在倉庫里,這是倉庫管理不是資源平臺。
管理的數據如果是用電腦登記把手工紙質過程轉化成電腦數字過程,把郵差傳遞方式轉化成郵件傳送方式,這不是教育信息化,這是換個手段記帳,本質沒有變化。該造假還造假,該糊弄依然糊弄。只不過是信息化的物質會帶來效率的提升而已,與教育無關。這是技術進步的一貫作用,用不著“教育信息化”這個詞來烘托。管理(應用)的對象是資源(內容),資源(內容)的流通靠管理(應用),二者無法分離而獨立存在。真正的平臺不是記帳生成數據,而工作流程再造、驅動管理進程,生成有效數據。不可做假、無法做假,不能糊弄、不需糊弄。管理平臺與資源平臺,從概念提法上或許有道理,但不懂教育的企業和不懂技術的教育,往往會被不知不覺地誤導。
06
信息化的方向從上到下,從世界到中國,沒有錯、不會錯、不可能錯。同樣,教育信息化也如此。但是教育信息化的路徑對不對、錯不錯,就值得商量了。回顧教育信息化啟動到今天,為什么不盡人意,投入了無數的錢財卻收獲了一大堆雞毛。我的觀點不是方向問題,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路徑錯了。
一是投入路徑有問題。財政永遠都不能滿足教育發展的需要,不是教育胃口大不是財政缺錢,而是投入機制與事業發展不合拍。關于這一點,信息化進程的表現最為顯著。信息化最大的特征是“連通”,從而不產生信息孤島,而“連通”最大的要求是同步走,不要產生“數字鴻溝”。可是我們的投入機制是有一點錢先配備一部分學校,再有點錢就再配備下一批學校。當先行的學校已經淘汰了已經配備的技術與設備時,后行的學校還沒有看見過先行學校的東西。這種機制不是縮小“數字鴻溝”而是加大,這種方式不是信息化方式,而是讓一部分先富起來的方式。
二是管理路徑有問題。教育為了體現其公益性和本性,特別強化“教育以學生為本”,這本沒有錯,但卻忘記了、也不敢說學校應該以“教師為本”。當教師成為信息化的阻力和天花板時,當教研部門成為提升教師信息化水平的天花板時,學生為本只能成為空談,成為無本之木和無源之水。教師是教育信息化的決勝力,所以國家提出要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與水平,但遺憾的是僅有培訓是遠遠不夠的,僅有考核也是遠遠不夠的。
三是應用路徑有問題。從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到“兩平臺”的全面應用,都只是工具的使用而已。這種工具技術的應用經常忘卻了內容與人。強調“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突出和注重技術與技能,而不是學科性的內容與規律、教育教學的水平與質量。“電子白板好課評比”成就了許多美名,卻耽誤了很多教育。信息化與數字技術應用中反教育、反科學、反文明的東西,經常被誤解為先進的技術應用。就是因我們只看到了技術,忘卻了內容與人。
投入如果不是以擁有資產為理念,而是只求為我所用、不求為我所有;管理如果在真正懂得信息化前提下的,把傳統管理思維轉換成互聯網思維,即客戶思維和共享思維;應用如果時刻不忘并遵循學生的身心成長規律、學科教育的本質規律和教育教學的客觀規律,那么,信息化的路徑就走正確了。在這一問題上,光聽專家講技術不行,光服從領導命令不行,光依賴教育自身不行。教育信息化必須綜合解決,即教育引領,市場機制,校企合作,內生動力。
07
信息化的本質追求是變革,是對現狀或傳統的顛覆式革命,如果做不到,就不是信息化,而只是一以貫之的技術進步與應用。信息化最具顛覆的變革是微信、淘寶、支付寶等技術的應用,變革了我們的生活方式、社交方式、商業方式、金融方式和工業生產方式等。
那么,教育信息化呢?前些日子在現場聽一位大學校長說,從來沒有搞清楚學校到底有多少學生,每一個部門報上來的數據都不相同。 從當下鋪天蓋地的智慧校園建設內容來看,增強傳統教育教學方式和加大教育教學容量成為了主流。原本傳統的課前、課中、課后被數字化到了平臺上,其教育教學方式本質上沒有一點進步和變化。如果只增強傳統教育教學方式,在提高效率的基礎上增加了更多的負面影響和負擔成本,讓學生更累了,讓家長更焦慮了,讓小矛盾更容易激化了,那么,這不是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的追求要忘記信息化,恰如淘寶不會教我們,恰如微信不需要培訓用戶。推出一個又一個教育信息化的文件,從智慧教育、智慧校園再到智慧什么的,都只是停留在技術層面做表面文章,搞不好只會南轅北轍。回歸教育的本性與本質,去追求教育的進步與發展,讓技術及其應用留給“用戶”,讓信息技術的應用“視而不見,用而不知”,讓“上帝的歸上帝,撒旦的歸撒旦”。教育信息化或許才是正道。
08
一提到教育信息化,大家立刻條件反射出“三通兩平臺”建設。但是,對于基礎教育來說,“三通兩平臺”的目標追求是學科教育和人才培養,許多區域在教育信息化的推進過程中,把目標只停留在此,把目光只聚焦于此,這實在是一個天大的誤會。準確的理解應該是,“三通兩平臺”只是為了更好地開展學科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提供的基礎設施,學科教育教學變革和人才培養創新,才是“三通兩平臺”最終要追求的目標。
因此,教育信息化要“化”到學科教育教學中去。這個“化”就是“互聯網+”的思維與方法。“互聯網+”,“+”什么?就是+人(師生)、+物(儀器設備與技術)、+學科(課標與教材),從而重構課程。從國家課程到校本課程,都要通過“互聯網+”實現課程創新與變革,因課程創新與變革實現教育教學創新與變革。“+”的含義不是數量疊加,而是“生長、生成、生化”的過程,恰如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相加生個孩子,它產生的不僅是三個人,而是由此生成、生長、生化出的個人與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革。這才是“互聯網+”的要義和推動課程重構的要義。
強化、強調信息技術應用于學科教育教學,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教學的深度整合,重構與創新課程建設,這是教育信息化的終極目標。當下非常奇怪的現象是,從網上下載和上傳資源(課件)被認為是信息化,而數字技術、傳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應用于理科實驗教學過程,圖形計算器、數學教學軟件應用于數學課堂等,卻被無知者甚至一些“知名校長”用“考試不考”而拒絕。這種認知水平和邏輯思維,真是讓人抓狂而恨不得痛扁他一頓。但你又能奈何?
09
企業忽悠教育,老板忽悠領導,專家忽悠教師,教師忽悠自己,這是教育信息化的典型病癥。“忽悠”雖有貶義,卻沒有什么大錯。企業要創新,老板要賺錢,專家要地位,教師要發展,但是,大家都應該做個明白人、清醒人和自覺人。如果自己都不能說服自己,就不要去教導他人,如果沒有可靠的實踐經驗來證偽,就不要輕易肯定和上馬。
舉兩個忽悠的例子。在一個區域智慧教育綜合解決方案里,企業提出了“交互式多媒體教學系統”“軟硬件一體個性化教學系統”“基于大數據的個性化學習系統”,請問這幾個系統到底是什么關系,誰在用,如何用?在另一個區域智慧教育綜合解決方案里有“網絡備課系統”“網絡互動教研系統”“同頻互動教學支持平臺”,請問這三者又是什么關系,難道沒有一點瞎編亂造的味道嗎?還有一個管理平臺是這樣的:大數據挖掘分析系統,教育決策系統和教育應用監管系統。是不是忽悠只好讀者你自己判斷了。
為什么要說“忽悠”二字而不怕得罪天下,是因為基礎教育信息化不同于經濟與金融領域的信息化,也不同于公安與廣電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企業精通技術不精通教育,它要么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來做服務教育的教育信息化產品,要么是沉浸在自己的技術中,自以為那是一種創新的教育。如果是前者,那么是在增強應試教學;如果是后者,那么往往是不知所云,有時甚至瞎編亂造甚至是反教育。特別是有些企業特別會用“有來頭”的一套一套政策新詞轟炸,聽的人經常不自覺地落在了“皇帝的新裝”陷阱中,只好聽得一愣一坑地認可了。教育不懂技術,一是被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發展的信息與速度顛覆了認知,一是被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催得心慌,急急忙忙要發展追進步。無論是誰,教育信息化都共有兩個常態化的小感冒需要引起注意,一是 被“BAT” 的形態與思維俘虜,陷在“網絡”里走不出來了;二是總是被“平臺”“資源”這兩個概念束縛,經常不自覺地畫地為牢。
教育信息化的特質是用信息技術解決教育現實的問題,化解教育中的難題,即我們通常說的用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用優質教育資源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推動教育教學方式的變革。但這些話好講卻不好做。而要做好必須重新審視教育,從教育本質與規律的角度去尋找技術,而不是等技術來尋找教育。教育信息化最好的參照是醫療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最好的路徑是“工業4.0”。當教育信息化有一天弄懂了醫療信息化和“工業4.0”,教育信息化才算走上正路。
10
教育信息化要弄清平臺、技術、內容三個詞語的涵義與定義,否則就會思維混亂。平臺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規則與機制,本質是管理與應用規則與機制的技術重構,這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礎和標志。技術是軟件和硬件整合而成的解決問題、實現目標的方法與路徑,本質上這才叫資源;內容是課標、教材和學生,本質是教育與教學過程與內涵。
有一個非常熟悉的例子可以用來比喻和解讀這三個詞語,就是高速公路體系。高速公路是真正的平臺,它可跑奔馳豪車,也可以跑桑塔納代步車,可以跑客車也可以跑貨車。它有一整套的規則和機制,能讓每一輛車遵循規則行駛,每一輛車都能通過高速公路實現目標,到達自己的目的地。在承載所有通行汽車時,高速公路每天能生成行車的大數據。汽車是技術,它是一種硬件與軟件整合的技術,形成一種應用方式,同時又是一種資源形態。不同的人開不同的車,有適合自己的應用方式(速度、載物、駕駛),但又要遵守通用的規則,它是通用性的技術又是個性化的技術,這是資源的典型特征。內容則是每個出行人,是去遠方的目的地和出行時的心情心境。這個比喻不一定科學,但卻非常好理解。
高速公路體系給我們的啟迪就是教育信息化的思維方式和框架結構示意圖。平臺、技術(資源)和內容三個方面如何有機地融為一體,這是架構教育信息化頂層設計的思維。平臺具備通用規范性、開放標準性和專業體系性,有完整的結構與體系,它更是一種“機制”的體現。技術(資源)更具備學科專業性、科技先進性和策略特色性。而內容卻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基礎性和人本性。再強調一遍,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的信息化,雖然信息化的內容非常寬泛,那些與其他行業比較是通用型的非常容易好,如校園安防監控。但教育與教學的內容,就不那么容易了。只有懂教育與懂技術的企業,和懂技術與懂教育的教育,雙方融洽地合作,才有可能真正打造出優質的教育信息化事業。
除此之外,教育信息化缺兩個最基礎的數據元或元信息確立,這就是教育的數據詞典和詞典定義,或者說是教育信息化的教育信息標準詞典和教育數據標準。因為這是教育信息化的“基因”,沒有基因就不能遺傳和生長(共享、共用),沒有基因也就不能轉基因。信息技術的標準做了許多,也有不少標準委員會之類的,可惜的是好像沒有多少企業和多少地方的教育知曉、懂得和執行。
11
信息化的字面意思是信息要“化”,而“化”的意思是生長、生成、生態。信息技術應用過程生成數據,數據承載信息成為一個DNA分子,數據能行走、能共享和共用。這個過程是一個生態化過程,即數據的生成和數據的共享共用,都需要一個生態環境。這個生態環境就是管理平臺與資源平臺的融合,就是同一個活動體系內的不同屬性的工作者,形成的多方信息對稱系統和協同工作系統。
舉個例子,教育裝備工作是一項集“政策法規、專業技術、學校管理、教學應用”等諸多內容融合的專業性事務,如何建立一個教育裝備的專業平臺來實現教育裝備的信息化呢?這個平臺應該能把財政預算與計劃編制、政府采購與合同管理、質量管理與履約驗收、教學應用與運維服務等工作機制(法規、制度、技術、策略的綜合),通過信息系統再造流程,建立起學校、企業和裝備部門三方信息對稱的管理生態和協同工作的環境,運用檢測設備、規范標準、隊伍建設等資源,整合形成教育裝備管理信息化工作平臺。通過該平臺能驅動三方協同工作,通過線上線下的協同工作,生成具有法律性的數據(不可隨意更改),通過平臺上流通的數據可以追溯源頭和當事人的責任;通過平臺統計分析技術可以智能統計、分析、挖掘數據和應用數據,服務決策、審計和績效評價,通過數據監控實現運維服務,推動教學應用,保障“裝備項目與設備”的生命周期。
教育信息化覆蓋面甚廣,但有許多所謂教育信息化的內容并不是教育專屬,所以比較好做。而教育教學專屬的往往比較艱難,這也是熱點視野和現實難點。那么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內容和實現路徑在哪里呢?教育與學校場景內,百分之八十的人做的百分之八十的事,是教育教學,是學科性的教育教學,是課堂內的事,是師生的事。如此不斷的聚焦和不斷的演義,教育信息化從哪里切入和立足就不難準確把握。很遺憾的是,不懂教育的企業在忽悠教育時,也讓教育在推進教育信息化的時候,經常不自覺地忘記了初心。
12
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VR、人工智能等等,不要一看到這些新名詞就激動、被忽悠,教育信息化遠沒有科技進步那樣值得歡呼的速度與質量,至少三年內不會有什么價值的教育大數據真正體現,數據就是數據,更不會有什么區塊鏈在教育上的應用。人工智能在教育的應用或許會快一些,但依然不會有多大的覆蓋面和價值,恰如“三通兩平臺”不會創造奇跡一樣,其投入與效益依然是反差巨大。基礎教育泰山般的基礎性、穩定性和人本性,決定了它不能被信息化和科技進步隨便和輕易推動。
那么,我們是不是要否定教育信息化呢?不是。我還是強調教育信息化更重要的一面,更應該重視的一面,更需要強化的一面,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教學的整合,即學科教育教學的信息技術應用,它是教育信息化最核心、最重要和最有價值的組成部分。
舉例來說,基于數學應用軟件與圖形計算器等技術,在數學學科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是數學學科教育教學的革命。基于數字技術、傳感技術和應用軟件在理科實驗教學中的應用,是理科培養學生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思維的進步。基于地理信息技術在地理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是深度變革學習方式和激勵自主學習的好路徑。基于數字技術、傳感技術在藝術教育的應用,是真正面向未來培養學生審美、創意、創作素養與能力的有效手段和課程創新要求。基于傳感物聯技術在體育、后勤、食堂中的應用,是真正構建大數據的基礎和對教育有革命性影響的基礎。這是數據的生成真正源頭,也是教育信息化之信息的源頭,更是教育教學的根本所在,也是“互聯網+”的革命性形態。它是推動教育教學變革與學習方式變革的真正力量。如果說教育信息化對教育有“革命性”的影響,那么這個“革命性影響”在此。
我們講教育信息化和理解教育信息化,太過強調了“平臺”的作用,不太正確的理解了“資源”的概念,大量的投入方向偏離了基礎教育的本質,尤其是最近熱鬧起來的所謂智慧教育,已經到了需要“冰水”澆頭體驗清醒的時候了。
13
回顧教育信息化,從起步到今天大概已經有十五年以上的歷史了,十五年來投入多少人民幣,產出了多少效益,沉沒了多少成本,恐怕沒有人能說得清楚,也沒有辦法說清楚。這是中國式管理的一大特色更是教育的一大特色,因為沒有納稅人意識,沒有人對納稅人負責。因為教育從來沒有成本意識,也從不來沒有納稅人教育,因而教育出來的人如果不做企業家,就一生都缺乏成本意識和納稅人意識。前些年腐敗盛行時有言論,腐敗與浪費也是經濟發展的動力,這種議論現在已經沒有了,但這種意識和潛意識恐怕依然存在。
區域教育要做好教育信息化,必須要強化“規劃與設計”“方案與技術”和“應用與服務”三個意識,可以說這是教育信息化三維架構思維和推進教育信息化的策略與方法。之所以要提出這個三維架構思維與方法,或三個意識,其核心在于如果我們有成本、質量和責任三個意識,來監督我們的教育信息化推進過程,那么,一些現狀與現實中的問題可能會得到解決,這個問題似乎與教育信息化本身無關,是一個教育的問題,但是,正因為是教育的問題,才是教育信息化的問題。
規劃在前設計在后,因為教育信息化已經發展十五年以上的歷史上,一個沉重的包袱已經形成,沒有規劃與設計二個步驟就一定會想當然和被忽悠。通用的“管理平臺”和“資源平臺”只是一個方向,具體的教育信息化平臺要梳理清晰和立足現實、現狀、面向未來,審慎的進行規劃與設計。方案與技術要具體,要能清晰準確的說清功能實現和技術路徑,不能用一大堆空話和一張設備清單列表,讓領導與教師云里霧里不敢說話。應用與服務要明白,要從上層建筑的“生產關系”自適應下層“生產力”的進步。當下的現狀與現實是,當推動一線教育教學應用時,往往是上層管理的落后,制約了應用的水平與質量提升。這一點真的不敢恭維現實與現狀。只有我們深刻明白教育的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是誰、是哪些,才能有助于教育信息化的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