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報告內容:城鎮化率從52.6%提高到58.5%,8000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城鎮新增就業6600萬
啟示:農村人口將持續涌入二三線及以下城市,城鎮居民持續增加。對于早幼教、K12學歷教育及培訓等需求加大。城鎮化率的提高意味著未來二三四線城市的教育市場仍有較大的潛力。
二.報告內容:出境旅游人次由8300萬增加到1億3千多萬。
啟示:隨著GDP的增長,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費升級,越來越多人選擇出境旅游,旅游產業與教育相結合的游學、營地教育等也成為越來越多學生和家長的選擇。體驗式游學也促進了學生全方面綜合發展的需求,未來市場空間廣闊。
三.報告內容:深入開展“互聯網+”行動。
啟示:未來教育的模式必然是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模式,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教育各個細分領域的標配。這個趨勢將進一步深化。
四.報告內容:實施中國制造2025
對教育行業啟示:智能制造將是未來中國產業轉型的方向,在轉型過程中將需要大量相關人才。圍繞這個領域的職業培訓和人才培養是市場的需求。
五.報告內容:發起創辦亞投行,設立絲路基金
啟示:一帶一路是國家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體現,伴隨著過剩生產力的輸出和資本輸出,人才和教育也會相應輸出。可以留意相關領域具有對外輸出能力的職業教育。
六.報告內容:完成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建成全球最大的移動寬帶網。
啟示:農村電網的改造將有利于各級各類學校互聯網接入和提速,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礎環境建設,推動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深入應用,并完善數字校園和智慧校園的建設。
七.報告內容:啟動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啟示:高等教育領域,實力強勁的公辦綜合性大學將繼續得到更多的經費支持,對于民辦高校來說可以從特色學科領域突破,做出應用性的特色,與國際資源展開合作。
八.報告內容:抓緊消除城鎮教育“大班額”,著重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問題
啟示:“減負”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點主題,課外培訓機構面臨轉型
九.報告內容: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持續超過4%。
啟示:教育具有公共產品屬性,國家持續加大投入對于整個行業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同時依然需要大量民間資本的介入,教育產業化趨勢持續升溫。
十.報告內容:實施全面二孩政策
啟示:二孩政策放開預計將帶來3000萬人口增量。這對于教育培訓行業各細分領域尤其是早幼教、K12培訓都將帶來更多的需求和市場空間。未來5-10年還是高速增長期。
十一.報告內容:實施大數據發展行動,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
啟示: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將進一步加強。建立在大數據基礎上的自適應學習從科技的角度幫助老師實現真正的因材施教,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技術應用也解決了遠程教育的諸多問題。隨著技術的發展,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將與教育教學將結合得更加緊密,提升學生學習效率以及教學的質量。
十二.報告內容: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上水平;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運用“互聯網+”發展新就業形態;支持社會力量舉辦職業教育。
啟示:我國正在面臨人口紅利減少、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關口,對提高勞動力質量、培養新型勞動技能提出了非常迫切需求。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互聯網+”經濟等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下,中國企業整體出現新型業務增長趨勢,對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快速上升,尤其在互聯網、金融等領域。近幾年政策支持產教融合,鼓勵高校對外與企業合作,這一趨勢將繼續深化。專業共建、應用特色的職業培訓等業態有較大空間。
十三.報告內容:要多渠道增加學前教育資源供給,運用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加強對兒童托育全過程監管,一定要讓家長放心安心
啟示:去年一系列事件的影響仍在發酵。早幼教領域安全問題是第一位的。政府會持續增強監管,提供相關服務和設備的廠商有了更多用武之地。
十四.報告內容:推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啟示:政府持續推動高中教育,有特色的民辦高中教育也會得到政策鼓勵。民間資本還會持續進入民辦學歷教育,尤其是國際化的民辦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