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黨的十九大對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確要求,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通過科學的調查方法,了解人民對教育的真實需求、期盼和感受,對提升教育治理水平、促進教育服務供給側改革,提高教育服務質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于2017年9月至10月在全國開展了第二輪基礎教育滿意度調查。
一、調查背景
(一)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對象分為四類:一是基礎教育服務對象,即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的受教育者,其中幼兒園問卷由家長作答,小學問卷由家長和學生共同作答,中學問卷由學生獨立完成;二是教育工作者,包括幼兒園教師、義務教育教師、高中教師;三是教育管理者,包括幼兒園園長、義務教育學校校長、高中校長;四是社會公眾,即網民。
(二)調查抽樣
基礎教育服務對象、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的抽樣采取分層多階段不等概率抽樣方法,按照國家—省—縣—校分層,在各學校內采用系統抽樣方法抽取樣本。社會公眾按照性別、城鄉、年齡、學歷等指標抽取樣本。調查覆蓋全國31個?。▍^、市)、307個縣(市、區)、4894所幼兒園和中小學校,回收有效問卷73396份。其中,學生(家長)問卷47562份、教師問卷16043份、校長(園長)問卷4641份、社會公眾問卷5150份。
(三)調查工具
本次調查針對四類調查對象11個群體共設計了11套問卷,各個學段均對應設計了學生(家長)、教師和校長(園長)問卷,充分體現學段特征。學生(家長)問卷的調查內容包括總體滿意度、教育公平感知、教育質量感知和教育期望。教師問卷的調查內容包括總體滿意度、總體期望、學校管理和政府保障。校長(園長)問卷的調查內容包括個體發展、學校發展、區域教育發展、政府保障、管理服務、社會環境。社會公眾問卷的調查內容包括全國教育發展滿意度和地方基礎教育發展滿意度。問卷采用七點記分,每個題目的最低分為1分,最高分為7分,分值越高表示各群體對教育滿意度越高。
(四)數據分析
數據分析采用SPSS17.0和Amos17.0軟件。數據結果采用百分制呈現。滿意度指數在66.67左右可以認為“比較滿意”,指數在83.33左右可認為“滿意”。
二、主要結果
(一)學生(家長)對教育服務表示滿意
基礎教育學生(家長)的總體滿意度指數是81.41分,對教育服務滿意。在教育期望、教育質量感知和教育公平感知三個方面,教育期望指數最高,為81.03分;其次是教育質量感知,指數為80.95分;教育公平感知指數最低,為78.99分。
1.低學段學生(家長)滿意度高于高中生。不同學段相比,在總體滿意度、教育公平感知和教育期望方面,小學生及家長得分最高,分別為87.42分、84.05分、85.84分;在教育質量感知方面,幼兒園家長得分最高,為86.66分。高中生四個指數均最低,分別為71.97分、75.93分、72.10分、73.69分。
2.城區學生(家長)滿意度高于鄉村學生(家長)。按學校所在地劃分,就讀學校位于城區的學生(家長)總體滿意度、教育公平感知、教育質量感知和教育期望指數均最高,鄉村最低。城區學生(家長)四個指數分別比鄉村高5.50分、3.28分、5.17分和6.43分。在教育公平感知方面,鎮區與鄉村學生(家長)滿意程度接近。
3.東部學生(家長)滿意度高于西部。從區域分布情況來看,學生(家長)總體滿意度、公平感知、教育質量感知和教育期望指數呈現東部、中部、西部逐漸下降的趨勢。東部四個指數分別比西部高4分、3.80分、4.86分、4.90分。
4.外省戶籍小學生(家長)滿意度高于本地。在小學階段,外省戶籍學生(家長)的總體滿意度、教育公平感知、教育質量感知、教育期望指數均最高,本縣戶籍學生(家長)次之,本省外縣戶籍學生(家長)四項指數均最低。幼兒園、初中和高中學段不同戶籍學生(家長)的滿意度指數無顯著差異。
5.走讀生滿意度高于住宿生。住宿生的總體滿意度、教育公平感知、教育質量感知和教育期望指數均低于走讀生。住宿生與走讀生四個指數的差異分別是4.02分、4.45分、4.09分和5.08分。
6.家庭社會階層越高學生(家長)滿意度指數越高。調查考察了三個家庭社會階層指標與學生(家長)滿意度的關系:家庭經濟條件、父親學歷、父親職業。其中,家庭經濟條件根據家庭收入在當地的相對水平劃分為五個等級:非常差、比較差、一般、比較好、非常好。調查結果顯示,家庭經濟條件越好,學生(家長)的總體滿意度、教育公平感知、教育質量感知、教育期望指數越高。家庭經濟條件“非常好”與“非常差”的學生(家長)四個指數的差異在17—20分之間。
父親學歷越高,學生(家長)的四個滿意度指數越高。父親學歷為“大學(大專)及以上”的群體與父親學歷為“小學及以下”的群體相比,滿意度指數的差異在6—9分之間。從父親職業來看,父親職業為“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的群體滿意度指數最高,父親職業為“進城務工人員”或“農民”的群體各項指數最低,兩個群體滿意度指數的差異在5—8分之間。
7.人均GDP高的省份滿意度較高。按2015年的人均GDP水平將全國31個?。▍^、市)分為高、中、低三個等級。人均GDP高的省份學生(家長)總體滿意度、教育公平感知、教育質量感知和教育期望指數均最高;人均GDP低的省份,其四個指數均最低,這四個指數的差異分別是4.92分、4.68分、5.95分、5.65分。
8.學生(家長)最滿意和最不滿意的方面。幼兒園家長最滿意的是老師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和幼兒園良好的園風。中小學學生(家長)最滿意的是友好的同學關系和安全的校園環境。幼兒園、小學、初中學生(家長)最不滿意的是學校間質量差距,高中學生最不滿意的是學習負擔沉重。
(二)教師對教育工作較為滿意
教師的總體滿意度指數為65.56分,對教育工作比較滿意。在總體期望、學校管理、政府保障三個方面,學校管理指數最高,為71.56分;其次是總體期望,指數為68.17分;政府保障指數最低,僅為57.29分。
1.學段越高教師滿意度越低。幼兒園教師在總體滿意度、總體期望、學校管理和政府保障四個方面指數均最高,分別為68.99分、69.9分、77.78分、60.27分。高中教師的四個指數均最低,分別為60.42分、66.67分、65.68分和54.37分。
2.城區教師滿意度高于鄉村。按照學校所在地分,城區學校教師的總體滿意度、總體期望、學校管理、政府保障指數均最高,分別為64.70分、67.66分、69.53分、56.37分;而鄉村教師四個指數均最低,分別為61分、64.33分、66.29分、53.33分。
3.東部教師滿意度較高于西部。從區域分布情況來看,教師總體滿意度、總體期望、學校管理、政府保障指數呈現東部、中部、西部依次下降的趨勢。西部與東部教師四個指數分別相差3.87分、2.81分、4.48分、4.56分。
4.教齡越長滿意度越低。隨著教齡的增加,教師的滿意度呈下降趨勢。教齡3年以下的教師總體滿意度、總體期望、學校管理和政府保障指數均最高,教齡20年以上的教師四項指數均最低,比教齡3年以下的教師低2—7分。
5.高低兩端職稱的教師滿意度較高。在幼兒園階段,具有高級職稱和未評職稱的教師總體滿意度、總體期望、學校管理和政府保障指數較高,具有一級職稱的教師各項指數均最低。在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具有正高級職稱和未評職稱的教師滿意度指數較高,具有一級職稱的教師各項指數均較低。
6.收入越高教師滿意度指數較高。教師的總體滿意度、總體期望、學校管理和政府保障指數均呈現出隨收入水平增加而上升的趨勢。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教師與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教師四個指數的差異為5.76分、3.88分、4.99分和4.01分。
7.教師最滿意和最不滿意的方面。教師對教育工作最滿意的方面是與學生關系親近、與同事關系融洽、與家長溝通順暢、與領導溝通交流多。教師最不滿意的是待遇低、工作壓力大、社會地位低、缺少教育政策的影響力。
(三)校長(園長)對政府教育工作比較滿意
校長(園長)的總體滿意度指數是66.19分,對政府教育工作比較滿意。在滿意度的六個維度中,學校發展指數最高,為69.19分;社會環境指數最低,為63分。
1.學段越低校長(園長)滿意度越高。幼兒園園長、義務教育校長和高中校長的總體滿意度指數分別為69.95分、68.69分、59.92分。
2.城區校長滿意度高于鎮區。學校位于城區、鎮區、鄉村的校長總體滿意度指數分別為65.10分、63.23分、63.47分。
3.東部校長(園長)滿意度高于中部。東部、中部、西部校長(園長)的總體滿意度指數分別為69.06分、64.32分、64.43分。
4.學歷越高校長(園長)滿意度越高。在幼兒園、義務教育和高中學段,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校長(園長)總體滿意度指數最高,分別為72.8分、73.02分和63分。
5.校長(園長)最滿意和最不滿意的方面。幼兒園園長最滿意本地學前教育的普惠性程度、幼兒園周邊的環境治理。義務教育和高中校長最滿意培訓和學校章程對他們個人和學校發展的幫助。幼兒園園長最不滿意的是地方政府投入不夠。小學和初中校長最不滿意的是向當地政府反映意見和建議的渠道不夠暢通。高中校長最不滿意的是校長職級制對校長專業發展的作用有限。
(四)社會公眾對教育工作比較滿意
社會公眾的全國教育發展總體滿意度指數是76.09分,地方基礎教育發展的總體滿意度是72.82分,處于比較滿意水平。在全國教育發展的教育機會、教育公平與保障、教育質量三個方面,教育質量滿意度指數最高,為74.01分;教育機會滿意度指數最低,為69.99分。在地方基礎教育發展的教育期望、教育規劃與保障、教育管理與服務三個方面,教育期望指數最高,為73.84分;教育管理與服務滿意度指數最低,為72.83分。
1.城區公眾滿意度高于鎮區。按照家庭居住地分,在全國教育發展和地方基礎教育發展滿意度各維度上,城區社會公眾得分最高,鎮區社會公眾得分最低。城區和鎮區社會公眾各指數的差距在3—6分之間。
2.社會階層越高滿意度越高。本次調查考察了兩個家庭社會階層指標與社會公眾滿意度的關系:家庭經濟條件、學歷。家庭經濟條件根據家庭收入在當地的相對水平劃分為五個等級:非常差、比較差、一般、比較好、非常好。調查結果顯示,家庭經濟條件越好,社會公眾的滿意度指數越高。家庭經濟條件“非常好”與“非常差”的社會公眾在8個滿意度指數上的差異在25—32分之間。社會公眾學歷越高,滿意度指數越高。學歷為“研究生及以上”與學歷為“小學”的社會公眾在8個滿意度指數上的差異在5—10分之間。
3.社會公眾對教育最認可和最不認可的方面。社會公眾對教育工作最認可的方面是全國教育綜合發展水平、本地基礎教育綜合發展水平、本地政府保障困難群體就學扶持力度。最不認可的方面是教育經費投入力度、教育綜合普及水平、擴大學前教育資源緩解入園難入園貴的工作成效。
三、前后比較
(一)學生(家長)滿意度穩中有升
與2015年的調查結果相比,學生(家長)的總體滿意度、教育公平感知、教育質量感知、教育期望指數均有提升,分別上升了2.25分、2.65分、5.68分、4.35分。其中,教育質量感知指數提升最大,說明政府從注重辦學條件轉向注重內涵發展的教育發展戰略效應初步彰顯。
(二)教師滿意度略有上升
與2015年的調查結果相比,教師的總體滿意度、總體期望、學校管理指數略有上升,分別上升了1.07分、1.28分、0.22分。政府保障指數稍有下降,下降了0.12分。
四、對策建議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讓人民更有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既是教育工作的目標,也是黨和國家的承諾。為提高教育滿意度,需要作出如下改進。
(一)始終堅持以教育質量提升為核心
對于基礎教育是否滿意主要取決于教育服務使用者的切身感受,因此,學生和家長是決定滿意度水平高低的關鍵。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和家長對教育服務滿意。與2015年的調查結果相比,學生和家長的總體滿意度、教育公平感知、教育質量感知和教育期望指數均有提升。其中,教育質量感知指數的提升幅度最大,說明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政策初顯成效。
教育質量是教育發展的“生命線”,也是影響教育滿意度高低的關鍵因素。為進一步提升基礎教育滿意度,需要始終堅持以教育質量提升為核心,切實抓好教育教學質量。第一,鼓勵和推動各級政府繼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實施基礎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重點關注鎮區學校大班額化解問題,優化學習條件和學習環境。第二,回歸教育常識,推動校長(園長)和教師育人理念的提升和完善。第三,扎實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尤其是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第四,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關心關愛每一個學生。教師是與學生距離最近的人,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是每一個學生的心聲。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提升學生對學校教育的滿意度。
(二)改進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方式,增強公平感
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的不平衡不充分直接影響人民群眾對教育滿意度的判斷。調查發現,在教育公平感知、教育質量感知和教育期望三個方面,學生和家長的教育公平感知指數相對較低。此外,滿意度的城鄉差異和區域差異依然存在。
進一步提升教育滿意度,需要重點改進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方式,增強學生和家長的公平感。第一,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力度,推動學前教育發展實現“雙普”目標。調查發現,幼兒園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仍然突出。因此,各級政府應通過多種措施擴大公辦學前教育資源,加快提升公辦幼兒園的數量和比例,積極扶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第二,重點關注中小學教育過程中的公平問題,提高學生對教育體驗的滿意度。改進學生評價方式,實施多元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發揮評價的激勵和改進功能,關注個體的進步和多方面的發展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自信心。第三,堅持城鄉一體化建設,縮小城鄉差距。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應以統一生均經費標準為基礎,靈活運用標準化建設、集團化辦學、區域內結對幫扶等多種方式,重點加強農村學校的內涵建設。第四,推動各地建立省域內和市域內學校對口幫扶機制。建立區域內學校發展幫扶機制,整合現代信息技術,將優質學校的先進辦學理念和優質教育資源等傳播到鎮區和鄉村學校,形成發展共同體。第五,著重搞好“內裝修”,縮小區域差距。加強教育基礎落后地區教育內涵發展,尤其是西部地區普通高中教育發展。
(三)提升教師保障水平,增加獲得感
教師是教育服務的直接提供者,其對教育工作的付出決定著教育質量的高低,也決定著教育滿意度水平的高低。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對教育工作比較滿意,但是卻明顯低于學生和家長的滿意度。此外,調查還發現教師對政府保障的滿意度偏低。具體表現為教師工作壓力大,社會地位低,缺乏社會尊重,與本地公務員比其待遇比較低。
進一步提升基礎教育階段教師工作滿意度水平,需要充分發揮政府職能,不斷提升教師保障水平。第一,穩步合理提高教師待遇,重點關注幼兒園教師待遇問題。調查發現,收入越高的教師滿意度越高。提高教師的待遇有助于提高教師的工作滿意度。第二,著力提高教師社會地位。通過實行同工同酬,將幼兒園和中小學教師納入統一的管理體系,切實保障教師合法權益,讓更多教師在職業上有幸福感、在崗位上有成就感、在社會上有榮譽感。第三,提高教師培訓的有效性。針對不同學段、不同學歷水平、不同年齡段教師職業發展需求,個性化設計教師培訓,從工作、生活、心理等多個方面持續引導,激發教師職業熱情。第四,合理劃分工作職責,減輕一線教師的工作壓力。調查發現教師普遍反映安全責任大、工作時間緊、任務繁雜,非教學工作壓力偏大。因此,各地政府和學校應合理劃分工作職責,適當減少事務性檢查、評比等,減輕一線教師非教學工作任務和壓力。第五,突破事業編制“瓶頸”,緩解教師短缺問題。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教師反映工作壓力大、工作時間緊張,這與教師短缺,尤其是結構性短缺密切相關。各地政府應對事業編制進行結構性調整,優先保障教師編制。
(四)深化“放管服”改革,改善工作環境
調查發現,校長(園長)對政府教育工作比較滿意,但是滿意度明顯低于學生和家長。從不同的維度來看,校長(園長)對政府保障、社會環境、個人發展等方面滿意度較低。提升校長的滿意度需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改善校長(園長)的工作環境。第一,各地政府應進一步明確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的理念和思路,明確政府、市場、社會邊界和相互關系,切實落實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充分支持和滿足學校教育教學發展需求,增強學校辦學活力。第二,各地政府應切實擔負起全局統籌的作用,協調相關部門,為學校和學生發展創造安全舒適的外部教育環境。第三,各地政府和學校應積極作為,打通和完善社會參與教育的渠道,擴大社區對學校教育的支持力度。
(五)推進開放辦學,優化教育環境
社會公眾是教育滿意度的風向標,構成教育滿意度的重要環境基礎。調查結果顯示,社會公眾對全國教育發展和地方基礎教育發展都比較滿意。但是,社會公眾對教育機會的滿意度低于其他方面,特別是對各級教育機會的綜合感知和學前教育機會的滿意度較低。
進一步提升社會公眾滿意度,需要切實落實開放辦學,激活協同育人。第一,發揚已有教育相關信息的傳播方式和渠道的優勢,進一步挖掘信息傳播新載體、新方式、新角度,增強社會公眾對教育的知情權和參與權。第二,堅持和完善教育信息公開制度,增強教育管理透明度。第三,切實落實開放辦學,讓社會公眾具有更強獲得感。鼓勵學校加強與社區的聯系與合作,并通過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多樣化手段將學校發展的動態和亮點及時向社會傳遞。第四,構建熱點問題應對機制,提升應急能力。教育與人民群眾的利益息息相關,教育熱點問題很容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對教育熱點問題的應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育服務使用者的滿意度評價。教育部門應提早預判,防患于未然;制定完備的突發事件應對機制,提升應急處理能力;同時,引導社會輿論客觀、公正、理性地報道和宣傳熱點問題,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