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新高考新在哪兒?最引人注目的無疑就是高考科目的放開。自由選擇的現在,我們不再會被選擇所拘束,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選擇出最適合自己的科目。適合自己的道路,有助于我們更好的學習和進步,為以后的人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選科時要參考的因素
那么,如何選出適合自己的科目呢?我們不應該只是憑自己的主觀臆想去武斷判斷,而是應該綜合來看,參考各種因素做出自己的選擇,以求科學、全面。具體來說,可以參考以下八個因素。選科時可以參考的八個因素
(一)學習基礎。
許多同學在之前的學習(例如通過從小到大的積累、初中學習、補習班等)中,對于某些科目已經有了一個扎實的基礎。此時,就相當于在學習起點上已經占有優勢了,可以幫我們更好地進步,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所以選科時,對于自己的“傳統優勢科目”,一定要學會利用好優勢。
(二)學習潛力。
愛迪生曾經說過,“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所以,勤奮很重要。但是愛迪生在喘了一口氣后接著說,“有時候,那1%的靈感更加重要”。
相信我們都明白,潛力對做好一件事是多么重要。如果擅長的話,做起來就會特別輕松,這種完成的成就感一方面會極大地增加我們的信心,另一方面會讓我們敢于發起更高挑戰,從而更快進步。選科時,我們要認識到自己在哪些科目是擅長的,不要錯過天賦——這個人生給我們最大的禮物。
(三)興趣愛好。
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人們感到最為幸福的時刻不是懶散放松、什么都不做,而是專心致志地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去的時候,如果感興趣,我們就會廢寢忘食,時間就會變得飛快,此時,人的內心會產生極大的愉快和滿足感。是興趣,讓我們的人生有了意義。
我們不妨翻閱一下各科目的各個主要部分,不管能不能學會,也不管考試的分數,就是看一下它們對自己的吸引程度到底有多少。如果有興趣被吸引住了,那可能是某種幸福在向你召喚。
(四)等級賦分。
新高考中,除了科目是自選外,計分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等級賦分從簡單來講就是,你考的分數不一定是最終的分數,還取決于和你同臺競技的學生們的水平如何。
我們當然無法決定別人的水平,但研究一下你的競爭對手還是有價值的。同屆考生的分數要到考出來才能知道,但由于人數眾多,每年的情況可以看做等同,以往的數據仍然可以作為參考。我們可以大體估計自己每門科目的得分情況,看自己的水平在去年能賦多少分;當然,如果能知道自己的每門科目在全省(市)考試排名,再根據以往數據就能做出更加準確的估計。
(五)職業相關。
我們在學校學習的最終目的,并不是為了得一個好成績,而是一步步地獲得未來在社會中立足所需要的能力。
合適的職業方向才是歸宿,如果你有了確定的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就要朝著它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找出和職業相關的科目,然后毫不猶豫的選它。例如你未來想當一名工程師,那么物理應該是你必須掌握的一門科目;如果你未來想去考古,那么合格的歷史知識應該是你的基本素養。
(六)師資水平。
人的成功有時候也是靠著機遇,如果能遇到一位良師益友,那實乃人生之大幸。遇到一位好老師,教學水平出神入化,讓我們學習變得不再艱難,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效率大增;或者說遇到一位與自己投緣的老師,或帶給我們思考,或帶給我們歡樂,極大地提高了學習興趣,學習變得不再枯燥無味。如果你目前遇到了這種老師,那么在選科時可以關注一下。當然,也有可能某科老師水平實在有限或與你氣場不合,此時就會影響我們打分時的評價。
(七)師長建議。
雖然我們才是學習的主人,做選擇時我們自己內心的聲音才是最重要的,但仍然不可以忽視家長和老師的建議。他們的人生經驗更加豐富,或許可以為我們指引一條更加科學明朗的道路。比如老師和家長都認為你的思辨能力特別特出,認為你將來去當律師應該會很出色,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參考這個因素,選擇政治這門科目。
(八)報考要求。
高改革之后,我們填報志愿的規則也有所改變。之前是限制文理科,現在變為了科目的限制:每個專業,設定自己的選考科目。對于我們來說,在將來報志愿時,要重視這些限制。例如你對環保特別感興趣,北京大學的環境工程專業是你的理想,但在報考時,“物理”這門科目是必選,所以要想實現理想,必須得選考物理。
也有可能我們目前沒有一個特別明確的目標,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用一種功利性心態,看選考哪門科目能獲得最大的專業填報率。
二、選科的終極法寶
對于選科來講,還有一門終極的法寶,那就是——好好學習!選得好的真正意義在于學習好,如果不努力學習,選得再好,一切都是徒勞。希望各位考生都能選出最適合自己的科目,在高考中獲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