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前輩曾經說過,如果把新東方稱為教育集團1.0,那么學而思(好未來)可以稱為2.0模式。新東方走的是“名師”路線(師資驅動),是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而學而思聞名遐邇的是其教學標準化(內容驅動),從教師轉為“以學生為中心”。
兩者都屬于培訓機構,高成本也注定了其高客單價,所以教育3.0應該是產品技術驅動型,提升學習效率效果的同時,也可以降低客單價(這也是我打算持續深耕在線教育的理想,希望千千萬萬農村家庭的孩子也可以有機會接受好的教育)。
在線教育直播模式已經融入了許多產品技術元素,應該屬于2.5時代,它雖然還是培訓性質,但實際已經邁出了一大步。它打破了地域約束,覆蓋所有網絡能觸達的地方,讓用戶可以以較低門檻接觸到最優質的內容。但相比線下又有諸多問題,比如:集體學習氛圍、上課專注程度、互動效果、到課率課程完成率等。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在線教育直播模式應該由兩套模型構成:一是教學模型;二是動機模型。
現在比較流行的是雙師模式和翻轉課堂,雙師模式重在課上教和學,即提升了名師的教學效率,也保證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效果。翻轉課堂重在課外的教和學,提倡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學生在課前完成自主學習,課上老師有更多的時間與每個人交流、輔導并解決問題。
但是我覺得這兩者都在“教學練測”范疇之內,教學模型可以圍繞“教、學、練、測”四個方面打造,比如:對于企鵝輔導,課前課件和直播授課的“教”,學生課前預習、課上聽課做標記和課后回放的“學”,課后習題的“練”和階段性的“測”,只是側重點不一樣。
動機模型的存在主要是為了學生能夠按照“教學模型”持續主動地學下去,動機模型主要可以由四個方面構成:目的、自我評價、外部壓力、游戲化應用。
目的:幫助學員確立和調整學習目標,并不斷強化學習動機。
自我評價: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清晰地定位學習程度,明白每個知識點掌握程度,目前國內教育在這塊反饋方面普遍是滯后的,學生只有在學習一個階段后才進行考核(期中、期末考),而且還不能明確地知道自己的薄弱點在哪里。但是在線教育可以做到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不斷反饋每個知識點學習程度,減少無效做題;而且還可以結合遺忘曲線,智能練習。(產品:知識點體系視圖、學習任務及進度等)
外部壓力:學生因為外部的壓力而繼續學習。線下教育更多的壓力來自老師、家長和同學,線上教育也可以圍繞這些展開。(產品:用戶激勵體系、老師定期評價反饋、排行榜等)
游戲化應用:學習本身就是反人性的,而游戲化元素的應用可以讓學習變得更有趣,讓用戶成就感持續在線。不過注意的是將游戲元素應用于學習產品打造,而不是本末倒置將學習放置于游戲中。(產品:闖關、寵物成長等)
在線直播教育需要考慮教學模型和動機模型,它解決的是一個體系的問題,而不是單點問題,比如:背單詞、翻譯這些輔助工具。
在直播課堂前端主要考慮授課學習情境、互動、效率(課堂標記、用戶激勵等)和游戲化,課堂后臺主要解決“黑盒問題”,將課堂效果數據化呈現,并以此滿足個性化需求。在直播課堂外的產品部分主要考慮反復練習、“自我評價”(學習任務、掌握程度、測評模式等)、效率(個性化、用戶激勵等)和游戲化。
最后,直播模式只是眾多在線教育的形式之一,我覺得目前K12/少兒在線教育市場主要有三種商業形式:工具、內容和網校。每種形式都有各自的領跑者,相信隨著技術進步和市場不斷成熟,未來會有更多突破讓在線教育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