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學期的開始,2019年高考復習也正式拉開了帷幕,新一輪的"高考戰士"們也投入了戰斗中。在努力學習的同時,大家也要注意教育部考試中心專家的一些提醒。以下是教育部考試中心專家透露的2018高考變化信息,一起來看看吧,打一個有準備之仗。
一
數學難度降低
01
求“穩”仍是高考數學試題的一大特點:
(1)考卷的整體結構上延續了2017年的改革方向:
簡化為選擇題、填空題、解答題。
(2)繼續堅持注重基本知識和通性通法的考查,堅持在命題的角度和題型上下功夫,不出偏題、怪題。總體呈現“穩中求變”的狀態。
“多考一點想的,少考一點算的?!?/p>
在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看來,2018年數學全國卷立足于培育學生支撐終身發展和適應時代要求的能力,重點考查學生獨立思考、邏輯推理、數學應用、數學閱讀和表達等關鍵能力,重視學科主干知識,杜絕偏題、怪題和繁難試題。
(3)符合考綱但又不拘泥于大綱,體現了高考的靈活性和選拔性。比如:新課標削弱了雙曲線,考試說明指出:“了解雙曲線的定義、幾何圖形和標準方程,要知道它的簡單幾何性質”。而今年Ⅰ卷和Ⅲ卷理科第11題都考查了雙曲線。雖然解題過程中只需要用到最基本的性質,但不得不說這兩題還是有難度的。
02
今年與往年相比主要體現以下變化:
(1)拿Ⅰ卷來說,概率統計取代圓錐曲線成為壓軸題。概率統計題難度略微上升,而圓錐曲線題的難度明顯降低,主要表現在計算量非常小。預計今后將保持這一新的排序。這樣排序的變化說明一個很大的問題:試卷整體難度降低。
(2)文理卷試題重合度明顯提高。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認為,2018年高考數學卷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根據文理科考生數學素養綜合要求,調整文理科同題比例,為新一輪高考數學不分文理科的改革進行了積極探索。拿Ⅱ卷來說,文理卷選擇題有6道完全相同,2道相近,填空2道完全相同,1道相近,解答題必考題三個大題完全一樣。選考題也一樣。即全卷23題有13題完全一樣,3題很接近!往年是遠遠低于這個比例的。出現這一變化的原因很簡單:為未來文理科合卷作準備。
(3)理科試卷難度略微下降。解答題中解析幾何的難度明顯下降,導數的應用性也降低不少。
二
語文成拉分王
所謂“最難高考語文年”,來得如此猛烈!2018年高考語文題目剛公開,考生和網友就炸了鍋,用一句話來形容今年的考題:所有人都喊難!但在小編看來,這種“難”考生們早該料到!2017年一系列語文改革&高考改革政策公布時,今后高考的“語文難”就已成定勢,可惜很多人并沒有關注,或沒有重視。
“部編版”語文教材主編溫儒敏曾就高考語文改革的方向進行了一次講話——
高考命題方式正在進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閱讀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現在是9000字,將來可能增加到1萬字;閱讀題量也增加了,2017年的題量,不是題目的數量,是你要做完的題的體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閱讀面也在悄悄變化,哲學、歷史、科技什么類型的內容都有。
2015年考的閱讀題是古代貨幣制度。之后他們做了一個調查,99%的學生從來沒有關心過,沒有看過這個題目,老師也沒有注意過。
2016年考的閱讀題跟文學有點關系,就是比較文學,里面有很多概念,一般的中學生也看不懂。“這說明現在閱讀的要求遠遠高出了中學語文教學平時教的那個水平”。
2018年高考語文試題變化體現在五方面:
(一)去掉17年的兩道雙選題(7題和14題),變雙選為單選,至此語文試卷中雙選消失,所有選擇題均為單選。
(二)客觀選擇題分值減少4分,主觀題分值增加4分。其中選擇題由43分減為39分,主觀題由107分增為111分,不過書寫量只是在名言名句默寫部分增加1題。
(三)文字閱讀量明顯增大。
閱讀量增大尤其體現在語言文字應用部分的17一19小題,3道題由原來的獨立客觀選擇題變為整體文段下的選擇題,整體文段即為增加的閱讀文字。
文學類文本閱讀增加1分,由14分變為15分。多出的1分加在文學類文本閱讀的第5題,第5題主觀題由5分變為6分。分值變化,體現出命題人對現代文閱讀能力考查的重視,也啟示我們應該更加強調閱讀理解能力培養。
(四)舊題型回歸高考語文試卷。
這一變化主要體現在語言文字運用部分。17題考查擇句復位, 20題考查應用文改錯,21題考查仿用句式。
(五)更注重邏輯思維的考查,比如作文,尤其是全國二卷。
仔細看過今年高考語文全國卷I、卷II、卷III后不難發現,所謂的“難”集中在這3個方面:
01
不讀名著=不會做
網友叫苦連天,但小編認為:這10分是送分題。早在2017年1月10日,北京教育考試院就已經公布:2017年高考北京卷的《考試說明》將出版,且今年北京高考語文首次將《紅樓夢》《吶喊》《邊城》《紅巖》《平凡的世界》《老人與?!愤@六部名著納入必考范圍,正是今年高考微作文的這幾本。北京考試院做到了說話算話,而不會做的那群人,一定是不讀名著的人!
雖然名著高考一直在考,但以前不過是問問作者、年代等“背誦題”,哪怕你不讀書,只要記下這些要點就不會太丟分。請看看今年北京語文卷的考法:從《紅樓夢》《吶喊》《平凡的世界》中選擇一個既可悲又可嘆的人物,簡述這個人物形象。這樣的問題,試問:如果沒讀過這些名著,怎么答???是的,高考正在懲罰那些不讀名著的學生!
02
不積累古詩文 = 重本變二本
不管是全國卷I、卷II、卷III,單古詩文考察就占34分;而北京卷文言文+古詩文的考察分數高達44分!也就是說在北京高考語文卷中,【文言文+古詩文+名著】占到了54分的比例!這分數意味著什么?拿到它,大專變本科、二本變重本、211變985。但如果不讀古詩文、不看名著,這幾十分怎么拿?不得不說,高考語文變難了,因為它不再只考課本和文學常識,而是在考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能力!不僅如此,語文在各學科間的重要程度也已經凸顯。
03
閱讀能力差=做不完
“題目太多、字數太多根本做不完!”讓很多考生叫慘連天。他們正是溫儒敏教授口中說的“15%的人”。今年的高考試卷,乍一看滿滿都是文字!去年說的“高考變革”已經實現,所有題目都在默默考查學生的閱讀速度+閱讀能力。閱讀不行卷子根本做不完。
家長們也不要等到初高中再做準備,從小就要開始注意了!
三
學科核心素養價值凸顯
教育部考試中心在最新的考試大綱中,著重強調了高考“考什么”,即: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教育部發布的最新《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各科課程標準》,也首次提出凝練“學科核心素養”。
可以預見,對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將是2019年乃至今后高考的命題熱門。那么學科核心素養在2018年高考各科試卷中究竟有哪些體現呢?
01
語文
語文核心素養指的是,讓學生在特定情景之下有語文應用的能力。 如給外國朋友介紹中國;如寫給2035年的中國青年;如新時代浙江學子,這都是貼合自身情況和整體社會發展情況的特定“場景”,而在某些場景下做出相應的表達,其實就是語文能力最實在最真實的體現。
02
數學
今年的北京市數學高考試卷中,命題組適當地增加了數學符號語言的運用。比如文理的第8題,將原來學生常見的不等式組的形式用集合語言進行了表達。
今年全國卷在注重培養能力的同時,也在向素養提升的方向轉變。
文科第19題為“節水問題”,要求學生進入問題情境,運用所學數學知識進行數學運算、數據處理、統計推斷,回答現實問題;
理科第19題“產品檢驗問題”,不僅考查概率、期望等數學知識,還重點考查學生運用所習得的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質。
03
文綜
全國III卷第41題以上海和曼徹斯特兩個城市的發展為例,對現代化進程中的城市發展問題進行比較視域下的考查,涵蓋了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學科素養,考生必須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進行說明。
04
理綜
2018年高考化學試題情境來源于生產、生活、社會及科研實際,將化學學科聯系緊密的環保、醫藥、材料、能源等交叉學科內容作為試題素材,考查考生合理正確地使用化學原理與技術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此既可以引導考生認識與化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綠色化學觀念,又體現了高考評價體系中的應用性和綜合性考查要求。
全國Ⅲ卷第10題考查化學品在水處理工程中的應用,全國I卷第7題以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之一的磷酸亞鐵鋰電池為研究對象,通過濕法冶金工藝處理廢舊磷酸亞鐵鋰電池正極片回收其中的金屬,體現了化學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等方面的貢獻。
全國I卷第13題以協同去除二氧化碳、硫化氫的新型電化學轉化裝置背景考查電化學的基本原理,全國II卷第36題以葡萄糖以及用葡萄糖為原料制得的山梨醇和異山梨醇等生物質轉化平臺化合物為背景,考查有機化學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在高考化學試題中普及生活中的化學知識,傳遞化學的應用價值,讓學生體會到化學的巨大價值和神奇魅力,引導學生在新時代喜歡化學科學、學習化學科學、應用化學科學、發展化學科學,樹立投身祖國化學化工事業的崇高理想和遠大志向。
四
突出考查實踐活動
高考試題越來越注重創設日常生活、生產實踐、科學探究等問題情境,考查同學們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01
語文
2018年高考語文試題緊扣語文課程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通過創設真實、富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情境,實現對考生語言文字能力和素養的測評。
一是將具體的語言文字、文學作品置于特定交際情境和歷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評價。啟事與書信的命題設計指向真實的語文學習任務,有助于引導學生活學活用,這種自然語境的設計,在考查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的基礎上更加強調融會貫通,如全國I卷文學類文本閱讀選擇了小說《趙一曼女士》,試題扣住“歷史與現實交織穿插”的敘述方式來設題,創設歷史具體情境,讓考生關注文本中現實對歷史的追問、歷史的現場敘事、史料的還原,體現趙一曼精神的當下意義,在感動與思考中自然深化對革命文化的認識。
二是體現語言表達和文字寫作等普遍性能力要求的考查,在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中凸顯語文特點。文學類文本,引導考生針對不同的藝術表現方式,從語言、構思、形象、意蘊、情感等多個角度欣賞作品,獲得審美體驗。論述類文本,要求考生在掌握基本論證結構和手法的基礎上,洞悉立論背后的動機與目的,最終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和判斷。實用類文本,需要準確解讀材料,篩選整合信息,還要能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社會價值和影響”。
三是試題面對當代生活,體現多樣化的語文實踐活動。全國Ⅱ卷《“被遺忘權”之爭:大數據時代的數字化記憶與隱私邊界》,突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如何理解和處理人與技術的關系;全國Ⅲ卷《城市社會:文明多樣性與命運共同體》,突出在命運共同體的訴求中,如何理解建構社會彈性和發展的可持續性;全國Ⅰ卷實用類文本閱讀選擇了3則新聞報道,要求考生分析3則報道的側重點有何不同及其原因,引導學生參與生活、觀察社會。
02
數學
2018年高考數學試題,與生產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應用題中,將數據準備階段的步驟減少,給考生呈現比較規范的數據格式或數據的回歸模型。如全國II卷18題,以環境基礎設施投資為背景,體現了概率統計知識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全國III卷第18題減少了繁瑣的數據整理步驟,將考查重點放在運用概率統計思想方法分析和解釋數據之上,突出了考查重點。
03
文綜
全國II卷第14題通過構建某國財政赤字率和通貨膨脹率連續上漲的場景,要求考生思考應對措施,考查考生從政策層面尋求解決方案的能力。
全國I卷第28題以甲午戰爭期間清政府與日本在輿論宣傳策略方面態度差異的對比,引導考生認識外交宣傳在引導國際輿論方面的重要性。
全國I卷第9~11題以小明同學7月從重慶出發到貴州畢節旅游為情景,其中提及的線路分布、走向及里程信息均是學生在生活中可以獲取的;全國II卷第4~5題,以澳門半島地圖信息為主創設情境,文字材料介紹了澳門半島的地形特點和不斷填海造陸的事實,地圖重點顯示澳門半島山丘、街道分布和幾條街道的名稱,以此引導考生認識地名蘊涵的歷史發展、環境變遷等信息。
04
理綜
全國I卷第20題以人類第一次直接探測到來自雙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為素材。
全國II卷第15題要求考生估算雞蛋墜落對地面產生的沖擊力,天津卷以中國散裂中子源、“張衡一號”衛星、我國自行研制的新一代大型噴氣式客機C919、真空管道超高速列車等為素材,北京卷以跳臺滑雪、中國天眼等為素材。
全國II卷第3題以人體體液調節等問題為情境,要求考生結合所學知識根據所給現象描述進行判斷與推理,考查邏輯推理與信息加工能力。
五
加大傳統文化考查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2018年高考試題精心選材,萃取精華,通過歷史人物的群體垂范、古代思想的現代映射、傳統美德的當代傳承,在考查能力的同時,實現對考生的精神浸潤。引導學生在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偉大民族精神的同時,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四個自信”,彰顯中國文化的價值。
01
語文
2018年高考語文全國3套試卷立足考查范圍,回應教材內容,或實或虛,或正面或側面,為考生提供了一幅生動的古代優秀人物群像圖,考生在答題時猶如對話前賢先哲,其熏陶感化可想而知。
02
數學
2018年高考數學試題把其中的精華引入到考試內容中,既打上中華文化的烙印,又有東方數學的特點,發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注意吸收世界數學文化的精華,引導學生胸懷祖國,放眼世界。
理科數學全國I卷第10題以古希臘數學家希波克拉底在研究化圓為方問題時曾研究過的圖形為背景,設計了一個幾何概型問題,引導考生熱愛數學文化,關注幾何之美。
03
英語
2018年高考英語語篇的選擇和題目設置在自然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宣傳介紹中國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引導學生在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偉大民族精神的同時,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四個自信”。
04
理綜
化學試題挖掘古代科技文獻,以我國古代化學化工成果為情境命制試題,例如理科綜合全國II卷第26題中提到“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制得和使用金屬鋅的國家”,理科綜合全國III卷第35題中提到“《中華本草》等中醫典籍中,記載了爐甘石(碳酸鋅)入藥,可用于治療皮膚炎癥或表面創傷”。
生物試題選取我國杰出生命科學技術成果為素材進行設計,以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理科綜合全國III卷第1題考查由我國科學家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引入1965年由我國科學家率先完成的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結晶牛胰島素這一里程碑式的壯舉,引導學生體會科學先賢在科學研究過程中鍥而不舍的拼搏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同時加強學生為祖國發展拼搏的社會責任感。
六
這幾科要翻身
按照“6選3”模式,高考科目組合方式有20種不同的選擇。如果僅從各學科的角度來考慮,20種選擇中似乎沒有一種是完美的,沒有一種是可以讓你隨隨便便得高分,輕輕松松上名校的最佳選擇!
2017年高考,浙江省透露了省內選科報考的數據,結果讓人驚訝。原先預想的熱門選考科目物理遇冷,對數理邏輯要求不高的地理、生物、歷史、政治成為選考人數較多的學科。
歷史、政治被選擇幾率增加,對偏重理科學習的社會大氛圍來說,是一個調整。
家長、老師、同學們不要再掉以輕心、盲目復習了,一定要把教育部考試中心專家的這些提醒銘記于心啊。
面對這些變化,我們的考生和老師在各科復習和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這些方面!
語文:閱讀“關鍵能力”的培養很重要!
● 2019高考語文將擴大文本選取范圍;
● 論述類文本將多選用論文和時評,考查邏輯論證和批判推理能力;
● 實用類文本將多選用新聞和報告,考查信息處理和超文本閱讀能力;
● 文學類文本將多選用小說和散文,考查審美鑒賞能力。
數學:邏輯推理能力要比刷更多的題重要!
● 2019高考數學將把考查邏輯推理能力作為重要任務;
● 以數學知識為載體,考查學生縝密思維、嚴格推理的能力;
● 通過多種渠道滲透數學文化。
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得盡快養成
● 2019高考英語將通過深度發掘語篇材料思想內涵,突出對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考查;
● 英語寫作內容重視傳統文化、現實生活選題,與時俱進,貼近生活;
● 英語聽力(聽說)高考改革,更加注重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
物理:更好地認識實際現象,理解更深層次問題
● 通過將動量和近代物理作為必考內容進行考查,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更多有力的工具。
生物:問題探索能力、實驗能力
● 要求學生能夠對生物學問題進行探究,包括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和實施計劃、得出結論、科學表達等;
● 同時,要求學生具備實驗設計、實驗結果預測的能力。
化學:回歸到基本反應原理和物質結構知識
● 試題可能增加化學反應圖形和性能關聯圖形的體裁;
● 通過延伸基本知識,培養學生自學和探究精神。
地理:提升運用地理學思維解釋現實問題的能力
● 試題將更加注重反映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的價值取向;
● 將地理學思想方法自然、貼切地融入素材。
思想政治:緊跟時代,充分發揮學科思維導向性
● 將精心選擇能夠更好地承載學科知識、反映學科特色的素材;
● 貼近學生生活、貼近時代,更好地發揮考試對教學的導向和促進作用。
歷史:以史為鑒,貫通古今
● 更加注重考查歷史思維過程與方法,如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歷史敘述這兩種不同史學概念的理解和辨別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