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2月3日,GES 2018未來教育大會在北京舉行,教育部副部長朱之文就教育的根本目的、中國教育改革的現狀、未來教育等話題發表了講話。
朱之文認為,教育決不能固步自封,決不能對外部世界的變化熟視無睹。從觀念方面來看,未來教育必須更加注重個性化學習,更加注重終身學習,更加關注學習的效率;在教育教學上必須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組織模式,改善學生學習環境,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應用能力,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教育必須保持定力,始終堅守教育本身。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要進行價值引領和人格塑造,促進學生全面和自由的發展。教育也必須始終立足特定的國家的歷史傳統和文化脈絡,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和國際視野。
他強調,教育都要將公益性擺在第一位,決不能成為純粹逐利的市場行為。
朱之文歸納了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經濟版圖不斷重構背景下,教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他認為,時代的發展讓教育的手段變得更加多樣,讓教育的條件保障更加有力,學校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學習方式更加便捷,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化。朱之文認為,(這些都意味著更多的教育機會,更多的教育選擇)。外部環境的迅速變化,也對既有的教育格局帶來了挑戰。(隨著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發展,迫切需要與教育思想理念,學校組織架構,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實施方式等方面實施新的對接。)
他表示,教育,是一項具有悠久歷史的人類活動,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結晶。思考和謀劃未來教育必須認真總結回顧人類教育的歷史進程。幾千年來,人類社會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教育也隨之發生了許許多多的改變。特別是伴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教育發生了全方位的變革,公共屬性不斷增強,逐步形成了不同形式的現代教育。但同時也要看到,教育作為培養塑造人的活動,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沉淀下了許多精髓,有許多不變的堅守。
從變革的角度,面向未來社會,教育決不能固步自封,決不能對外部世界的變化熟視無睹,必須順勢而為,積極做出改變。這種變革不僅包括教育觀念層面的變革,還包括教育內容方面的革新;同時,還涉及到教育制度層面的重構。比如在觀念方面,必須在全社會樹立與未來的社會形態和生產生活方式相適應的教育觀念,更加注重個性化學習,更加注重終身學習,更加關注學習的效率,更加尊重個體的學習體驗和家庭的教育選擇。比如,在課程內容方面對于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休戚相關必須及時消化吸收,及時融入課程。比如,在教育教學上必須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組織模式,改善學生學習環境,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應用能力,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從堅守的角度,教育必須保持定力,始終堅守教育的本身。比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既是向學習者傳授知識技能,還要對其進行價值引領和人格塑造,促進其全面和自由的發展。無論未來社會如何發展變化,教育對這一點都要恪守,教育絕對不能喪失價值立場。比如,教育具備鮮明的國家和民族屬性,在互聯網時代,盡管教育的形式變得多樣,但是絕對不能喪失國家性和民族性,必須始終立足特定的國家的歷史傳統和文化脈絡,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和國際視野。比如,老師和學生是教育的兩大核心要素,學校是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未來教育無論如何發展,都離不開老師,都不能沒有學校,任何教育活動都需要師生之間進行有效交流,老師缺席的學習、缺乏互動的學習都不是我們需要的教育。教育具有公共屬性,在未來發展中無論資本如何參與教育,無論教育怎么發展,教育都要將公益性擺在第一位,決不能成為純粹逐利的市場行為。
以下為教育部副部長朱之文演講:
初冬時節,大家從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方相聚北京,共同探討未來教育這樣一個重大議題。相信本次會議的舉辦將有利于加深我們對未來教育的理解,有利于深刻洞察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有利于各方攜手共同應對未來教育的挑戰。借此機會,我謹代表教育部對本次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對一直以來關心支持中國教育事業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進入新世紀以來,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國際關系深刻調整,經濟版圖不斷重構,人類生存環境相互依存,都對教育產生深遠影響,其中既有機遇,也有挑戰。
一方面,教育的方法手段更加多樣,教育的條件保障更加有力,學校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學習方式更加便捷,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化,這些都意味著更多的教育機會,更多的教育選擇。
另一方面,外部環境的迅速變化,對既有的教育格局帶來了挑戰,特別是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以及與教育的融合發展,我們迫切需要在教育思想理念、學校組織架構、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實施方式等方面實施新的調整。
在這樣快速發展,快速變革的時代我們必須及早思考和謀劃未來的教育。在未來發展中,教育應當起到什么樣的作用?面對未來的世界,教育將做出什么樣的變革?在未來的社會,人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知識技能?若干年以后,教育將呈現出一幅什么樣的圖景?
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不僅直接關系到未來教育的發展,還直接關系到我們今天將要做出什么樣的選擇,將要采取什么樣的行動。
教育,是一項具有悠久歷史的人類活動,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也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思考和謀劃未來教育必須認真總結回顧人類教育的歷史進程。幾千年來,人類社會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教育也隨之發生了許許多多改變。特別是伴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教育發生了全方位的變革,公共屬性不斷增強,逐步形成了不同形式的現代教育。但同時也要看到,教育作為培養塑造人的活動,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沉淀下了許多精髓,有許多不變的堅守。
從變革的角度面向未來社會,教育決不能固步自封,決不能對外部世界的變化熟視無睹,必須順勢而為,積極做出改變。這種變革不僅包括教育觀念層面的變革,還包括教育內容方面的革新,同時還涉及到教育制度層面的重構。
比如在觀念方面,必須在全社會樹立與未來的社會形態和生產生活方式相適應的教育觀念,更加注重個性化學習,更加注重終身學習,更加關注學習的效率,更加尊重個體的學習體驗和家庭的教育選擇。比如,在課程內容方面對于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休戚相關的內容必須及時消化吸收,及時融入課程。比如,在教育教學上必須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組織模式,改善學生學習環境,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應用能力,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從堅守的角度來看,教育必須保持定力,始終堅守教育本身。
比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既是向學習者傳授知識技能,還要對其進行價值引領和人格塑造,促進其全面和自由的發展。無論未來社會如何發展變化,教育對這一點都要恪守,教育絕對不能喪失價值立場。
比如,教育具備鮮明的國家和民族屬性,在互聯網時代,盡管教育的形式變得多樣,但是絕對不能喪失國家性和民族性,必須始終立足特定的國家的歷史傳統和文化脈絡,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和國際視野。
比如,老師和學生是教育的兩大核心要素,學校是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未來教育無論如何發展,都離不開老師,都不能沒有學校,任何教育活動都需要師生之間進行有效交流,老師缺席的學習、缺乏互動的學習都不是我們需要的教育。教育具有公共屬性,在未來發展中無論資本如何參與教育,無論教育怎么發展,教育都要將公益性擺在第一位,決不能成為純粹逐利的市場行為。
總之,未來教育是一個老話題,也是一個新話題。之所以說是老話題,是因為我們對未來教育的關注和努力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說是新話題,是因為我們面臨著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之大變局,特別是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使得未來具有很多的不確定性,也充滿了很多新的可能性。我們所要打造的未來教育將是繼往開來、革故鼎新的教育。
當前,我們正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教育肩負著特殊和重要的使命,教育對提高國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作用。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面向未來,辦好(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所在。我們要以更高的歷史站位、更寬廣的國際視野、更深邃的戰略眼光,確實把未來教育文化發展好,努力讓我們的教育更加開放、更加適合、更加包容、更加公平、更加多樣、更加可持續。
歡迎全世界的朋友與我們一道共同探討未來教育這一重大課題,加強經驗共享,開展深度合作,為實現各國美好教育愿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