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教育行業極具變化的一年!
2018年影響教育行業的“四大政策”:
1、《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課外培訓機構專項整治活動的通知》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
3、《關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出臺的第一個關于學前教育工作的政策文件,對新時代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做出了重大決策部署。”12月28日,在教育部發布會上,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對《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如是評價。
今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
《意見》確立學前教育公益普惠的基本方向,明確了到2020年的發展目標和到2035年的中長期目標,針對有效破解“入園難”“入園貴”問題,就優化布局與辦園結構、拓寬途徑擴大資源供給、健全經費投入長效機制、規范發展民辦園、提高幼兒園保教質量等作了具體部署。
《意見》中,“民辦園一律不準單獨或作為一部分資產打包上市”、“上市公司不得通過股票市場融資投資營利性幼兒園,不得通過發行股份或支付現金等方式購買營利性幼兒園資產”等嚴令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我們的學前教育是重要的公益事業,不能把它作為逐利的一個市場,不能允許有過度的逐利的行為存在。”11月28日,在教育部發布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如此表示。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姜瑾則期望,通過抑制非理性的、快速擴張的沖動以后,能夠有利于更多的有教育情懷,有教育理想的人,來投資學前教育,踏踏實實、腳踏實地地辦學前教育,辦優質的學前教育。
淘汰“水課”打造“金課”、扭轉“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2018年,關于提升高校教育教學質量、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政策文件密集出臺。
2018年一開年,教育部就發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
教育部介紹,這是向全國、全世界發布的第一個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與全世界重視人才培養質量的發展潮流相一致,對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質量標準體系具有重要的標志性意義。
《國標》涵蓋了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全部92個本科專業類,明確了各專業類的內涵、學科基礎、人才培養方向等。
有了國標,本科教育如何建設?如何進一步推動人才培養?如何加快建設“雙一流”?
9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簡稱“新時代高教40條”)等文件,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
按照意見要求,全國高校將開展“集體行動”,嚴把畢業出口關,加強過程考核,取消“清考”制度,并對教師評價等“指揮棒”進行調整。同時,教育部等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對當前高校落實“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和實施辦法提出了具體指導。
“一部分學生天天打游戲、睡大覺、談戀愛,一部分教師(不是極少數)‘認認真真培養自己、馬馬虎虎培養學生’,一部分學校對本科教育‘領導精力投入不足、教師精力投入不足、學生精力投入不足、資源配置不足’的所謂‘好日子’應該也必須一去不復返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強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發展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變,教師隊伍質量高低成為影響我國教育事業健康持續發展的根本因素。”山東省教育廳巡視員張志勇曾如此指出。
為推動新時代教師隊伍改革,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
據教育部介紹,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出臺的第一個專門面向教師隊伍建設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
緊接著,2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
這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育質量水平的戰略性舉措,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重大決策部署的關鍵一招。
《計劃》針對當前教師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從師德教育、培養規格層次、教師資源供給、教師教育模式、師范院校作用五個維度,提出五項重點任務,將主要措施明確為十大行動,力求振興教師教育,從源頭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除此之外,為鼓勵更多人加入到教師隊伍,今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還轉發教育部等部門《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公費教育實施辦法》。
這是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決策部署的一項改革舉措,是吸引優秀人才從教、培養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的一項關鍵制度。
《辦法》確立了師范生公費教育制度,從選拔錄取、履約任教、激勵措施、條件保障等方面對部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公費教育政策做了系統全面的規定,自印發施行之日起,標志著我國師范生“免費教育”升級為新時代“公費教育”。
鼓勵之外還有一系列嚴管。
今年11月,教育部印發《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
配合準則出臺,還制定了《關于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處理的指導意見》《幼兒園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修訂了《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建立起違規懲處和責任追究機制。
其中強調,“不得與學生發生任何不正當關系,嚴禁任何形式的猥褻、性騷擾行為”,“不得歧視、侮辱幼兒,嚴禁猥褻、虐待、傷害幼兒”等。
2018年,“屏幕改變命運”等話題再度引發人們對城鄉教育資源均衡、公平的思考。
為打破貧困的代際傳播,實現資源的均衡布局,今年1月,教育部、國務院扶貧辦印發了《深度貧困地區教育脫貧攻堅實施方案(2018-2020年)》。
文件指出,將聚焦深度貧困地區教育扶貧,用3年時間打好深度貧困地區教育脫貧攻堅戰。
其中,以“三區三州”為重點,以補齊教育短板為突破口,以解決瓶頸制約為方向,推動教育新增資金、新增項目、新增舉措向“三區三州”傾斜。
力爭到2020年,“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教育總體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
教育部介紹,兩類學校(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是我國教育體系的“神經末梢”,是農村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辦好兩類學校,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任務。為此,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
《意見》針對兩類學校發展滯后問題,提出了統籌布局規劃、改善辦學條件、強化師資建設、強化經費保障、提高辦學水平五個方面解決措施,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補齊兩類學校短板,進一步振興鄉村教育,基本實現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為鄉村學生提供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教育部在今年年初確定了11項攻堅行動,其中有一項就是要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既包括提升教室、實驗室、器材的配備,也包括軟件方面的支持,如農村教師素質的提升等。”
今年12月28日,針對教育資源均衡問題,續梅表示,“教育信息化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途徑、重要的方面,這項工作近幾年取得了明顯的進展,但是還在路上,還需要繼續下更大的力氣。
2018年是新高考改革試行的第4年。本次高考制度改革被稱為是“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規模最大、涉及面最廣、難度最艱巨的一次改革。”
2018年9月11日,安徽省教育廳稱,經過對高考綜合改革進行了風險評估,經統籌考慮、審慎研判后,僅在系統內對口進行部署。
這本應是新高考改革第三批試點省市啟動的時間節點。但這一時間節點過去兩個多月后,18個試點省份中仍有超過一半至今未宣布相關方案。
河南、四川、山西、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江西、貴州、西藏等9個省份,既未明確“官宣”暫緩改革,也遲遲不見“改革動作”,被外界解讀為推遲改革試點。
12月5日,發酵了10余天的關于高考英語成績的爭議在“浙江省公布2018年11月高考英語科目加權賦分情況調查結果”公布之時,落下帷幕。
省教育廳廳長被責令辭職,省教育考試院黨委書記被免職、并由省紀委對其涉嫌違紀問題立案審查,省教育考試院黨委委員、紀委書記被立案審查等。省政府決定取消這次考試的加權賦分,恢復原始得分。
浙江省是高考改革首批試點省份,2017年,隨著上海、浙江打響高考改革的第一槍,北京、天津、山東、海南第二批試點隊伍也陸續加入。
2019年,
教育企業將仍然面對
政策的變化,
資本寒冬中,
繼續砥礪前行。
希望教育人不要忘記
蔡元培先生的一句話:
”教育者,非為已往,
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
堅持住
為教育事業奮斗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