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23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韓國平昌郡落幕,中國速滑運動員武大靖在“不那么干凈”的土地上為中國奪得首金;2018年,改革開放40周年,在冷熱變遷中,中國在貿易戰、孟晚舟等事件中一次又一次書寫著大國篇章;2018年,物理學家斯蒂芬·威廉·霍金、漫威之父斯坦·李、一代大師金庸逝世,一輩人的記憶自此又多了一塊空地。 2018年,教育行業同樣也在經歷一場風起云涌的大變遷,這其中,又有哪些故事值得講述、又有哪些情感需要訴說? 優學云帶你回顧2018教育行業十大熱點事件,十個故事就此封裝、待你開啟……
事件一:新高考改革惹爭議
2014年9月,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頒布,2017年上海、浙江首批試行新高考;2018年,北京、山東、天津、海南第二批試點地區也如期推進。
一切看似雁過無聲、水過無痕,但2018年,新高考改革遭遇緊急剎車:一邊是第三批試點省份過半“按兵不動”,另一邊則是已推進省份遭遇冰山撞擊、飽受質疑。
這其中爭議最大的,莫過于浙江2018年11月公布的英語高考成績。當時,出于“浙江高考英語科目成績一年安排2次考試,擇優采用,介于本次考試難度較大,同比差異明顯”的考慮,浙江省考試院選擇對部分試題進行難度調整、實施加權賦分。
此后,關于原始分與最終分差異較大、與學生預期懸殊、出現倒加分等爭議鋪天蓋地,微博熱搜居高不下。
事后,浙江省成立以省長為組長的調查組,最終做出“這是一起因決策嚴重錯誤造成的重大責任事故,加權賦分取消、恢復原始得分、追究相關人員責任”的決定。
不過,大多數人仍舊認可新高考改革在人才培養多元方面的可作為空間。整體來看,新高考改革難度不小,但未來可期。
2
事件二:渾水襲擊好未來
2018年6月13日,渾水發布做空報告,做空好未來。渾水認為好未來正在欺詐性地創造利潤。報告稱,過去兩個財年里好未來將其凈利潤多報了至少43.6%;好未來核心業務培優業務存在財務作假。受做空報告影響,美東時間6月13日,好未來股價下挫近10%,市值蒸發22億美元。
6月14日,好未來回應稱,做空者提出的指控包含許多錯誤、沒有根據的猜測和對事件的惡意解讀。6月14日,好未來跌幅收窄,收盤報40.48美元/股,市值203億美元,跌1.53%。
7月2日,渾水發布關于好未來的第二份調查報告,渾水稱此份報告將主要針對勵步,勵步的遞延收入被夸大了2倍、3倍甚至更多。
好未來再度回應:渾水公司的指控是基于錯誤的推斷和假設。
7月23日,渾水發布第三份報告,質疑點仍聚集在好未來的培優業務。7月26日,渾水發布針對好未來的第四份做空報告。報告稱,好未來管理層通過減少披露信息,以誤導投資者認為培優業務運營狀況良好并在持續增長。
之后,好未來總裁白云峰作出回應稱,做空機構并未深入了解公司業務,只是基于公開數據的簡化模型推導,完全消減了現實業務的復雜性,學而思培優業務不能不切實際進行籠統估算。
四份報告,有備而來、彈藥十足,但后勁不足,不過渾水事件也給教育行業敲響警鐘:若渾水報告存在重大失實,各資本市場教育概念股只會出現短期震蕩;但若報告被證明“有實錘”,教育中概股甚至中概股的股價都可能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受到壓制。
3
事件三:資本市場上下半年冰火兩重天
2018年,教育行業經歷資本市場上下半年冰火兩重天。
上半年,從統計的融資報告來看:一級市場的總融資事件為270起,披露金額的事件總額約217億人民幣,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多;二級市場共發生36起(擬)投資/并購事件,涉及金額385.57億人民幣。
但下半年劇情反轉,教育行業雖不及互聯網行業、金融行業那般大刀闊斧,但也或多或少受到了波動,陷入融資難、公司裁員、年終獎縮水等困境。
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國內一系列“去杠桿”政策疊加,私募股權基金監管收緊;A股表現不佳,使得投資人信心不足;國際上,中美貿易戰影響,加劇國際資金流向美國的危機。
作用于教育行業本身,還有持續一年的教培行業整頓、8月份民促法送審稿、11月份學前教育新規,重重政策,直接造成教育股下行,投資氛圍緊張。
與資本寒潮相伴隨的,是燒錢企業的另謀出路。在一級市場難融到錢的背景下,不少燒錢的企業只能轉戰二級市場,這也造就了2018年的海外上市潮。其中,港股當選最熱戰場。
不過,就已經登陸的情況來看,二級市場的日子并不好過。不只是小米、美團、拼多多沒有其夢寐以求的那般光鮮和亮麗,在教育行業內部,也出現了部分新上市的港股公司,面臨破發、不斷下調發行價的尷尬。
但是,也有一種觀點認為:“2018年如果不上市,之后好幾年都沒有機會了。” 未來港股市場能否不負眾望?是無畏上市還是再作考慮?或許需要各位掌門人,好好權衡一番。
4
事件四:細分賽道火熱
2018年教育行業細分賽道有三熱:大語文熱、在線外教(尤其小班)熱、少兒編程熱。
· 大語文熱
在新高考政策的助推下,加了個“大”字的語文市場,含金量瞬間提升,呈現“火熱”走勢。
新東方、好未來、高思、巨人、卓越、立思辰、龍之門紛紛推出大語文,讓大語文在2018年一度成為各大輔導機構盤踞的語文陣地。
火熱的大語文課程不只是傳統K12課外培訓機構的專屬,諸如在線外教等細分賽道的公司也在琢磨語文課程;另外,基于國學的大語文學習,也早就延伸到了啟蒙階段。
不過,在2018年教培行業整頓的大政策下,大語文如何界定課程大綱、如何真正地擺脫學科輔導的桎梏依舊是一個值得商榷的點。
· 在線外教熱
在線外教的火熱,其一體現在大額融資之上;其二,則體現在小班課的模式跑通方面。
此前,在線外教1對1模式由于營銷成本過高、師資成本過高,直接導致盈利難和大量燒錢的窘狀。而小班課模式下,邊際成本的遞減效應明顯,客單價低,毛利高,對于擴大市場布局來說可操作性較強,因此不少在線外教1對1起家的公司開始向小班課滲透。
· 少兒編程扎堆熱
其中,不乏有學而思這樣的大頭在內部孵化和外部收購中,雙重推進少兒編程項目;也有網易押碼少兒編程,推出網易卡搭編程。
在授課方式上,少兒編程也在不斷摸索成熟,涉及線上一對多、線上一對一、線上小班課、雙師課堂、付費錄播課程多種形式;在課程體系上,有Scratch趣味圖形化編程、Python代碼編程以及更高難度的算法編程等。
但是,火熱的背后也需要清楚,少兒編程現在的難題是由于市場需求問題帶來的變現難題。
整體來看,三個細分賽道的火熱,折射出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間界限的越發模糊:專攻在線外教和少兒編程的機構開始延展業務線、延伸用戶群,向剛需方向發展;擅長學科輔導的應試機構也在通過“大語文”等定位模糊產品,向素質教育靠攏。
5
事件五:K12在線1對1資金鏈斷裂
2018年10月9日,K12在線1對1機構學霸1對1被爆陷入財務危機;10月25日又有媒體爆料,理優教育陷入財務危機。
不能否認,近年來在線教育尤其是K12在線1對1確實呈現井噴式發展,但也不能忽視,因為規模不經濟模型、師資教研空間被壓縮、獲客成本高等問題,K12在線1對1被扣上了“重營銷、高燒錢”的帽子。
即便如此,仍然有不少玩家瘋狂涌入。這種白熱化現象也使得后來者進入需要投入更多資金,而本身因為后進入又難以擁有大量的資金,會導致后來者難以生存,進一步白熱化的結果是,排后頭的企業各項成本飆升,燒錢更加厲害。
此外,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越來越多的K12在線1對1劍走偏鋒,用“刷單”的方式來維持虛假的高營收。如此做法,在保證銷售人員“完成”業績的同時,還能讓機構營造高營業收入的假象,騙取投資。
如此看來,K12在線1對1 頻頻爆出資金鏈斷裂也就不難理解了。
6
事件六:老牌機構轉型
2018年,跑了21年的“華南虎”卓越教育終于敲鐘上市,緊隨其后的,還有新東方在線在上市門口排隊等候。值得注意的是,在前幾天千萬名師計劃發布會上,新東方在線聯席CEO孫東旭上任。讓人不免猜測,新東方在線是否隱藏著巨大的人事變動、戰略調整。
老牌機構的變動遠遠不止這兩家:
好未來2018年也變了。推出面向教育行業的開放平臺之后,好未來要做四件事情:開放生態、解決方案、技術及教育資源、底層支持。
2018年,精銳教育收購北京巨人,巨人教育即日起致力于成為全國性的班課品牌,并正式開啟獨立上市計劃。而這,還只是3月份上市的精銳全國化戰略的其中一步。2018年,精銳還特地成立了獨立的公司,負責收購業務。
紫光學大坦言收購學大教育產生高利息費用拖累公司業績,明確將處置學大教育和學大信息,完全置出現有教育培訓服務業務。
高思二號人物池恒及其團隊完成對“老杰睿”的收購重組,杰睿教育將以“并購整合+后臺輸出”的新姿態出現在教育行業中。
新南洋為了體現公司教育服務業務的主營特征,將證券簡稱變更為“昂立教育”。
ATA Inc.宣布完成與ATA(全美在線)的出售交割,ATA(全美在線)與ata將從此作為兩家獨立運營的公司。
三壘股份擬作價33億元收購早教龍頭美杰姆100%股權,隨著并購收官,“美吉姆”正式登陸A股。
……
2018年,老牌教育機構儼然打了一副巨大轉型牌。但無論是買買買、與資本市場磨合、商業模式轉型,還是投向資本市場,都看出了老牌教育機構在新的政策、形勢、市場背景之下,求突破、求發展的渴望。
不過,這種突破的法子尚且沒有一套十足成功的體系可以套用,如何找準定位、“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是各家需要走出的第一步。
7
事件七:民促法送審稿限制非營利性民辦學校擴張
2018年8月10日晚,司法部發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
對民辦學校來說,第十二條中關于民辦學校擴張的相關規定——“實施集團化辦學的,不得通過兼并收購、加盟連鎖、協議控制等方式控制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可謂是最奪人眼球之條目。
值得注意的是,條例發布之日正值周五晚間,待周一一開盤,港股教育概念股瞬間呈現大跌態勢。
從變更的具體細則上來看,此次修訂草案送審稿的條例分類更加明晰,可操作性逐步增強,放開與收緊并存;從參與部門來看,對各部門職責予以明確,政府監管力度將加大,規范性操作將加強;從適用對象來看,信息化2.0戰略部署下的在線教育,也已經成為了重點監管對象;從法律意義上來講,民促法持續加緊的背后,或許最終走向的就是立法案的正式落地。
目前,送審稿在距離定稿落地還有一段時間,無論后續或調整或直接敲定,都將迫使民辦學校背離跑馬圈地、肆意攬割的跑道,回歸教書育人的教學本質。
8
事件八:學前教育新規堵死幼兒園上市路
2018年11月15日傍晚,教育部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
《意見》總體定調:遏制過度逐利行為,讓學前教育回歸到教育本質,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
對于資本市場,最震驚的莫過于《意見》第二十四條,“民辦園一律不準單獨或作為一部分資產打包上市;上市公司不得通過股票市場融資投資營利性幼兒園,不得通過發行股份或者支付現金等方式購買營利性幼兒園資產”。
一夜之間,幼教市場的民辦教育者似乎都有點慌。新規發布次日開盤,港股教育板塊集體重挫,A股同樣不樂觀。
看上去,幼教市場的路將越發艱難。不過,也有一種觀點認為:在資本市場上,這種震蕩會比較明顯,但是它傳導到幼兒園和家長之間的速度會相對比較慢。畢竟從民生的角度講,每個家庭可能更關注的是幼兒園的學位問題和學費問題,不管資本市場如何調整,民辦教育的基層需求是不會變的。
9
事件九:教培機構整頓,合規不易險關停
2018年2月下旬,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明確要求要堅決糾正校外培訓機構學科類培訓出現的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等不良行為。
自此,一年學科輔導類整頓大戲正式拉開序幕,整頓政策如排山倒海般條條涌來,摸排檢查也在“躲貓貓”與“把門開開”中面臨合規、努力合規、合規難,甚至是退場的尷尬。
如今,寒假將至,先后有教育部、各地方教育部門開始發文,提出要嚴查違規寒假培訓班。伴隨2018年最后一個工作日的,還有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通知》,首次將校外培訓與校內減負直接掛鉤。可以預見,教培行業的溫度將再次下降,上演滴水成冰的寒冬畫面。
在條條新規、嚴打嚴查下,教培行業或許將經歷一場大換血、大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