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教育與醫療領域是非常相似的,“一半是教堂,一半是車行”,必須平衡好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全球醫療領域沒有超過千億規模的醫院集團,但醫療器械、制藥、醫療保險是占據市值80%的領域。
2018年已經過去,回首過去的一年,充滿了未知的變數,從“民辦教育”、“在線教育”到“校外培訓”都經歷了一番生死的考驗,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但也讓大家看到國家政府對教育的關心與重視。
對于引進教材的審核、規范洋節進校園,《民促法》送審,所有這些要素都在表明國家的監管意志,教育涉及主權、民生和未來,這是監管的本質。
跨越一整年的教育市場監管近日再發一文,教育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應急管理部三部委聯合發文,到上海市以條例形式將“在線教育”納入監管范疇,強力回應《瘋狂的黃莊》系列推文。簡直將包括課外補習為主的教育市場視為洪水猛獸,類比三聚氰胺。
教育市場政策之手從義務階段不準舉辦營利性學校,到“課外培訓機構綜合整治”,到幼兒園不準上市、并購和證券化,再到在線教育納入教育培訓統一管理,一個文件又一個文件,市場一片恐慌和無措。從2017年“民促發修改送審的一片利好,到今天強監管下市場在猜測下一個整頓的方向是否是”出國留學“,教育市場證券化道路”道阻且長“。探究其影響必須還原其根源,才能撥開迷霧發現其本質,溯源歷史預判未來。
從上個世紀新東方們一不小心將一門“不是生意的生意做成了生意”,拉開了中國教育數萬億規模的市場化,證券化浪潮,也成了各路資本追逐的“風口”。
教育市場一開始就在灰色法律(第一步《民促法》讓所有從業者處于灰色的披著民辦非企但實質企業化盈利的尷尬語境下)中尋求安生立命,政策的管理空白導致了行業的野蠻生長,成就了中國教育市場的“黃金十年”。
整個行業的發展道路,是在沒有監管帶來了空前的繁榮,市場成了決定性力量,大浪淘沙,由于中國教育的剛需屬性和供給側的嚴重不足,帶來了行業從業人員過千萬,培訓學校、幼兒園、各類民辦學校和職業教育機構雨后春筍般涌現,每一個細分品類都有數十萬機構,小散格局,教育行業成了進入門檻低(沒有政府監管、享受利稅紅利),做大門檻高的草根創業最好的進入領域(俞敏洪和張邦鑫都是草根創業者)。而教育的抗周期屬性、預付費機制、客戶生周期長、超高利潤(普遍高于15%)的特質更是讓資本嗅到了機會,重金砸下,鎂光燈聚焦,教育變得不那么淡定了。
2000年代國民富裕中產崛起,教育需要求隨之而生,普高普及,大學稀缺,民辦高校、二級學院(民辦公助,實質市場化)在教育市場化(廟堂第一次探討教育市場化)口號下孕育而生,緊接著高校后勤市場化,高校校企市場化,市場化進入主流語境。民促發修改落地,允許合理回報,產業繁榮,超級中學、國際班、高校擴招合并,211、985,最后一地雞毛,教育成為最大的改革敗筆,進入越投入越不均衡,本應因對國民教育公平的國立教育體系成為少數階層的階層固化加速器,國家不滿意、學校不滿意、百姓更是不滿意,教育與醫療、房產成為所有階層的三座大山,破解之道在何方?
大討論,需要上位法,《教育法》、《民促法》,幾經博弈、遲遲不出臺,無他,教育市場化成為禁忌之處,公布的發條明顯倒退,引來嘩然,國家底子薄的時候民辦是補充,國家家底晏實,國進民退大背景下對于教育的管理便“摸著石頭過河”,這個石頭便是管理的路徑依賴癥,一路高歌下無法判斷哪些是體制優勢,哪些是體制劣勢,上位法缺失下,條例盛行,監管之手開始亂摸。
這個紅利市場上一直有兩類玩家(Player),一類如老俞,邦鑫,信奉市場之手,靠自己的敏銳視野、靠管理和運營成就市值最大的教育企業,他們趕上了史無前例的市場窗口:
?
1)中產崛起教育成為最大剛需(國內優質教育配置和國際優質教育選擇)
2)城市化浪潮帶來原來依據戶籍人口配置帶來的優質教育資源稀缺
3)教育減負改革與教育均衡發展的不匹配帶來的補習焦慮
4)高校擴招帶來的生源紅利。
?
除此之外,也趕上了其他的紅利:
1)中國開放政策、進入國際產業分工下需要大量英語、技術和工程人才(大量英語機構、民辦工商學院、民辦技校(藍翔、新東方廚師等)
2)PC互聯網崛起和移動互聯網紅利進入教育領域形成第一次技術與教育的結合的重塑(好未來、一起作業、猿題庫、尚德、Vipkids)
3)及目前正在爆發前夜的AI+教育的顛覆性機會
而市場上另類玩家則在每一輪的教育改革名義下吃透教育政策紅利:
1)二級學院、公辦民助的XXX中學分校、名校國際班
2)弘成教育、四中網校等
3)超級名校的高考工廠(毛紡坦廠中學之流)
這類玩家基本依靠資源屬性讓教育市場化變得似是而非,讓本該屬于國民普惠性質的教育資源為私利所用,這就讓每一次的變局都變得正義凌然,一放就亂的根源也在于此,所以需要整頓。
縱觀全球都是如此,而在我國,還有其他問題。2009年我在創業拉法法教育服務幼兒園和做君學的獨立董事,教育培訓聯盟的總顧問的時候,就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北京的黑車司機回家辦幼兒園,因為來錢太快了,各種人員入局做教育培訓,開洗浴中心的,做房地產的,煤老板轉型的,無序、野蠻生長,帶有非常濃厚的草莽氣息。
市場上常有人追問我市場到底有多大,2000年代德勤開始統計中國教育培訓市場規模,幾乎肯定的答案是年均增長幅度超過25%,市場容量從不足千億邁向萬億級別。
各類第三方開始發跡,行業會展、校長培訓風生水起,入場機構多達百萬,從業人群超過2000萬。2009年開始,我就驚呼:低于需求期望的機構供大于求了,行業監管拐點必來,行業從業者需要從文化課補習領域轉型去做全日制學校和素質教育、STEAM教育“(2009年長沙年會)。
現實中校長園長們開始焦慮,大量的心靈雞湯式的企業培訓課堂里開始出現校長的身影。而另一方面中產在教育上的投入開始變得瘋狂,“劇場效應”下沒有贏家,好未來、學大、安博完成上市,龍文教育瘋狂開店。直到2017年北大教育財科所的報告出爐,中國家庭在教育上的支出占據家庭消費支出的30%以上,各種“月入3萬支付不起孩子的暑假班”,“培訓鄙視鏈”,“贏在射精前”等推文進一步放大了焦慮。
2017年初成都學而思被政府勒令停業整頓,監管之手落地。一切起因:引發民怨,涉及民生議題,與本屆政府極力打造將改革開放的紅利惠及民生相背離。教育問題一籮筐,是多方因素累積,教育官員最難做。
2016《民促法》修法引發A股教育資產熱,大A股股王讓位全通教育,瞬間A股增發并購教育標的成為最熱門話題,資本市場高喊“千億市值”,教育被史無前例的放到了公眾面前,火熱的資本市場基本是以中產的教育焦慮為“藥引子”,大說特說教育標的的盈利能力、抗周期能力,火山終于爆發,2017年的中信證券行業峰會上,我預言“監管”,核心是構建在民生焦慮基礎上的市場是不可持續的。
教育與醫療領域是非常相似的,“一半是教堂,一半是車行”,必須平衡好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全球醫療領域沒有超過千億規模的醫院集團,但醫療器械、制藥、醫療保險是占據市值80% 的領域,而看成熟的美國資本市場,也有教育服務集團,但基本是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龍頭,更多的是類似培生這樣的教育內容提供商,他們是教育行業的“制藥公司”,占據教育行業市值的高位。而我們的市場確是醫療服務集團、教育服務集團最賺錢、市值最大,這是所有監管來臨的根源。
《國家2020-2030教育中長期規劃》、高考改革、國家審定教材(統一教材,不再一綱多本)、對于引進教材的審核、規范洋節進校園,《民促法》送審,所有這些要素都在表明國家的監管意志,教育涉及主權、民生(“三個自信中教育怎們可能缺位?)和未來,這是監管的本質。
國家經濟管理層面的動因則是二胎政策落地,結果難堪,人口拐點來臨,社會最大的經濟帳算不過來,生養成本(尤其是教育)之高、90后的多元家庭價值觀都讓寄予厚望的“二胎政策化為無形”。
教育是突破階層固化的唯一通道,而笑話的是教育本身就是階層固化的表現,富裕家庭,中產偏上家庭有的是辦法讓階層保持(出國或者交易教育資源),家庭教育支出差距和基尼系數成正比,普通工薪中產拼其所有維持,經濟上行,預期支出還能支撐,經濟下行,民怨來臨(看看最近關于教育焦慮的文章)。
教育產業的核心是“與時間做朋友”,15°仰角30年永續經營,拼的是長生命周期內穩定的高額回報,教育創業和投資大路數要走這條道路。我們看看常青藤名校,看看美國英國那些高昂學費的寄宿制私立學校,私有非盈利但賬面上趴著數百億資產,讓教工教師獲得超高收入,超高福利,舉辦者名揚天下,學校的品牌溢價本身就是最好的資產。
《民促法》下分類管理出爐,基礎教育階段(義務教育階段)不準舉辦營利性教育、無法資產證券化,這個領域目前的趨勢是義務階段向學前一年或者兩年延伸,包括這次的條例不允許幼兒園資產證券化和通過投資并購增長(與民促法抵觸),但基本趨勢我就不再重復,涉及民生、事關民生、民生領域不可持續性盈利。但這個領域需要:內容、裝備和信息化,這些是長期確定,無關民生的生意,在我國只要強監管就有資源集約的屬性,資源集約就會出現頭部機構,持續的下注在這個領域一定能出現巨頭,就像培生一樣,因為這個領域集約帶來的是收入成本結構比的變化。
文化課補習回歸課內,課外減負,無論線上還是線下基本涼涼,瘋狂補習班走到盡頭,不要僥幸是在線機構,本質上都是在放大教育的不均衡,成為軍備競賽的助推器,民生焦慮的放大器,監管之手常態化是必然。不要相信監管有利于頭部機構,讓品牌機構得益,文化課通過在線方式、公益補助方式讓教育回歸自然的課堂教學次序是監管的根本,釋放的空間在目前政府供給不充分的STEAM、音樂、美術、體育等領域,但窗口期有限。10年鐘擺,假以時日這些市場也不會存在,看看美國市場和最近發生變化的韓國、日本市場。長期確定性存在的市場是基于特長的培訓(比如器樂)、閱讀和外語。
高職教育、高等教育、基于大學生的延展教育(證書、考級、就業、升學)、成人教育和泛在的職后教育、繼續教育因為其獨特的自覺屬性,非公益屬性,在經濟周期下滑下明顯看好。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自己,而且在數據時代、云時代和AI時代,知識迭代周期明顯加速,畢業等于失業的核心是知識技能周期縮短,原來工業化時代下的學院教育、企業內訓基本失效,人人需要學習的時代來臨,拜我國高等教育擴張所賜,職業人群巨大,每一個細分專業都有百萬畢業生,認知過期職場焦慮帶來的是再學習的強烈市場需求。
老年教育、出版的再升級(知識付費)是基于移動互聯網激發出來的新市場,我們常講教育是技術最后攻破的堡壘,移動互聯網在其他領域的紅利基本結束,但教育剛剛興起,PC能做的移動不能做的基本沒有未來,PC能做的移動互聯網能做的未來有限,PC不能做的移動互聯網場景下能做的具有大未來。
而糖豆之流對老年的廣場舞的場景的變現就是典型的移動互聯網對老年基于生活情趣和質量的提升有變革的產物,這個領域包括養生、飲食、康復、醫療、理財、情趣等諸多領域。知識付費的本質是出版的再升級,今天的紙質出版基本會被基于知識付費的移動應用場景覆蓋,誕生出巨無霸的公司,用戶的海量級別、頻次和付費基本解決了之后就是內容和選題的比拼,她是出版的范疇。
出國有可能是最后的被監管的領域,涉及資金的外流,外幣的的管理還有腐敗的整治和國際環境的友好性,還有就是方興未艾的國際學校,一門蒙聲發大財的生意,對了還有游學和營地。
最后的最后我的投資筆記:持續下注技術,因為技術沒有屬性、技術可以出海、技術是驅動教育可持續的最大紅利;持續下注內容,沒有了內容教育就是空洞的軀殼,內容的本質是“RESARCH BASE”,她和時間做朋友;持續下注基于人的成長的業務,這種成長可以是功利的就業也可以是修身養性,教育的本質是幫助人們尋找到那些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