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子女教育,中國家長最繞不開的一個詞,是“焦慮”。今天跟大家分享平和雙語學校校長萬瑋的一些個人體驗、辦學體會,帶您一起看看他感同身受的“焦慮”。當自信心建立起來,對自己和他人,東方與西方,就能做到知己知彼,也就不會那么走極端了。萬瑋認為我們對教育的焦慮,往往不是教育的問題,而是這個時代的問題。
上海平和雙語學校校長萬瑋發(fā)現,同一時間,會有家長反映老師抓得太緊,也會有家長反映老師管得太松。
有些焦慮的家長不能接受學生在學校里有閑暇時間,他們希望看到整齊劃一的課堂,希望看到課后學生在老師的監(jiān)督下繼續(xù)自習。
萬瑋認為我們對教育的焦慮,往往不是教育的問題,而是這個時代的問題。
“學校真正對學生有影響的是教師的人格”
“東方教育和西方教育就像兩個鐘擺,有時很遠,有時很近”。
“真正的頂尖人才,不太可能被學校教育扼殺掉。事實上,任何教育都很難扼殺他們。任何時代,哪怕再壓抑都有一批獨立思想的人,這批人是真正的精英。”
“我們的下一代一定會出現很多這樣的對物質沒什么渴望但在各種方面有奇思妙想的人才。前提條件是有一批偏理想主義的教育者在帶路,這些孩子才可能有機會走得遠,走得久。”
作為校長,我常常會面臨一些來自家長的很奇怪的質疑。例如,同一時間,會有家長反映老師抓得太緊,但也會有家長反映老師管得太松。
有一次,一位已經畢業(yè)的學生家長提醒我說,聽說學校現在抓得比以前緊,是不是因為換了新校長?我哭笑不得,我剛剛還要求老師們多多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而減少應試訓練呢。
另一群焦慮的家長則不能接受學生在學校里有閑暇時間,他們希望看到整齊劃一的課堂,希望看到課后學生在老師的監(jiān)督下繼續(xù)自習。
焦慮的家長認為孩子在發(fā)呆,我卻認為他們在內省。正因為如此,盡管孩子們有時頑皮,有時懶惰,但我在他們畢業(yè)時看到的更多是自信,是堅定。如果選擇不自由,則成長毫無意義。
在我看來,以上這兩種質疑的家長,恰好是典型的我們這個時代的產物。中國用了四十年年走過了發(fā)達國家二百年的路,時代變化的速度是驚人的,一代人和一代人的價值觀、知識結構差異特別大。
這個例子能夠精確地說明,現在我們對教育的焦慮,往往不是教育的問題,而是這個時代的問題。
為什么?因為現在家長和教育者的主體還是70、80后,我也是70后,我一直覺得這代人是有心理創(chuàng)傷的。
一是跟我們成長的環(huán)境有關。
我們經歷過國家閉塞、貧弱的階段,面對突然打開的世界,就像山里的孩子走入大城市一樣,內心惶恐不安。這不是我們個人的問題,是時代的問題。
二是跟我們受過的教育有關。
我們這代人文精神先天缺乏,因為當年的口號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理科不好了才去選文科。更可怕的是,花了那么多時間學理科,科學精神竟然也很匱乏。
三是跟時代的快速變遷有關。
我們都經歷過信仰的崩塌,對很多事物的看法容易走極端,國際事務又擺脫不了受害者情結。至于現在大家經常談的批判性思維就更缺乏了。
總結下來,這種心理創(chuàng)傷反映在教育上,家長的這種“不自信”就會表現為:
趕上了時代的紅利,很多70、80后成為了社會精英,但是內心總有不安全感,對物質很看重;
價值觀分裂,經常會有一些自相矛盾的訴求,等等。
而年輕的一代人沒有心理什么創(chuàng)傷,他們更有底氣,更加自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們70后這一代人確實推動教育有了很大的發(fā)展。講到底,教育并不是學校推動的,而是家長推動的。
中國的教育進步比較快,是因為中國的文化當中對于教育的關注程度高。中國文化里面覺得教育是家長的責任,西方覺得教育是你個人的選擇。
西方家長會認為,高中畢業(yè)以后讀大學的學費你要自己解決。但是,中國的孩子如果要去讀大學,中國的家長肯定砸鍋賣鐵也要送孩子去讀書。
西方現在研究中國的基礎教育為什么這么強,最后得出的結論就是,中國文化對于教育的高度重視。
而教育者的成長,是要認識到我們這一代人的缺陷,反過來向年輕人學習,向新生事物學習。
我們要保持謙卑,用一位重點高中校長的話說就是:“你以為學生真的是我們老師教會的?我們能不耽誤他們就不錯了。”
同時,我也能夠理解,家長們有一定的焦慮也是很正常的。沒有焦慮,就沒有成長。
現在是互聯網時代,我們的眼界空前開闊,經過這樣的焦慮,我們的自信心反而能夠提升。
當自信心建立起來,對自己和他人,東方與西方,就能做到知己知彼,也就不會那么走極端了。
“東方和西方就像兩個鐘擺,有時很遠,有時很近”。
中國的基礎教育肯定是強的
我認為,中國的基礎教育肯定是比西方的基礎教育要強的。而且,我們長期以來對于中國創(chuàng)新能力的看法也是存在問題的。
我一點兒也不認為中國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差。為什么呢?
很簡單,我曾講到一個例子,我國量子通信衛(wèi)星的發(fā)射在這個領域達到了世界最高水準。為什么?因為這個領域是一個新興領域,我們和其他世界各國是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的。
但是,在一些長期有技術封鎖、有核心機密的這些領域,西方國家搞技術封鎖,我們沒有辦法,只能從頭開始研究,一步一步來。而且其他國家積累了那么多年,我們也需要時間來追趕。
而且,諾貝爾獎級別的項目是需要燒錢的,創(chuàng)新跟經濟水平緊密相關,我們有錢了之后,才能把優(yōu)秀的人才吸引過來,不僅僅是自己國家的人才,也包括全球的人才。
前段時間有一篇講中國孩子和丹麥孩子比賽的文章,這個比賽還被拍成了紀錄片。最后我們中國的孩子以4:1獲勝,而且比賽所選的中國孩子還不是一線大城市的,是哈爾濱的。
丹麥孩子在閱讀、數學、團隊合作、創(chuàng)造力上都敗給了中國的學生,只在英語上挽回了一點面子。
這個結局我覺得很有意思,現在逐漸有這樣的聲音:中國的教育并不比西方的教育差。
當90后成為主流家長的時候,他和我們70后、80后對于教育的看法就不一樣。你到網上去看看網友的評論,你哪里會覺得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力差了?
再比如現在英國的基礎教育,已經開始全面向上海學習。我們熟悉的《一課一練》都成英國小學的教輔了。
為什么中國孩子前赴后繼去留學的國家,突然掉轉過頭,向中國學習基礎教育的方法?他們到底在學些什么?
東方和西方的教育,沒有誰是絕對正確的
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絕對正確的事情,就是風水輪流轉。中國教育和西方教育,其實像鐘擺一樣,在某一瞬間中國教育擺在左邊的高點,西方教育擺在右邊的高點,我們要用全面發(fā)展的眼光去看。
世界連通了,信息如此暢達,大家一比較,怎么覺得中國教育和西方教育差那么多,這是靜態(tài)的觀點。
如果動態(tài)地去看,你會看到了最高點,還要往回擺,我們處于各自發(fā)展的不同階段而已。
所以你去看世界教育格局,東西方的教育在互又在相互靠攏。我們在向西方學習,西方也在向我們學習。
第二點,這兩個鐘擺并不是完全一樣的鐘擺,因為教育背后的哲學與文化不一樣。即便有一天兩個鐘擺擺到同一點,也會擦肩而過。
中國的教育哲學是功利化的。在中國文化中,教育就是要改變人生命運,就是光宗耀祖,就是學而優(yōu)則仕,就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為什么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會說我不相信快樂學習呢,快樂學習是西方的理念,中國的教育哲學認為,學習就是痛苦的,知識改變命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西方的教育為什么是快樂的?因為它的起源就是一種貴族文化,有錢有閑的人才去接受教育。
所以為什么出來一個虎媽在西方會引起軒然大波?這是價值觀的劇烈沖突。西方會認為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你家長憑什么用這種手段去剝奪孩子的自主權利,你憑什么去替孩子作選擇。
但是現在回過頭來,西方也在反思,他們的理念也有走極端的地方。比如太過于以兒童中心了。他完全是以孩子的興趣為主導,強調孩子自身的興趣和選擇。我們呢?則太強調訓練。
我們信奉的是熟能生巧,西方不注重訓練,是怕把孩子的興趣練沒了,但是現在因為他不注重訓練,孩子連很多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都不具備。創(chuàng)新也是要有基本知識和技能作為基礎的。所以現在西方教育面臨這么一個大問題。
東西方教育最后會達到一個平衡——西方會向中國靠攏,最后變成現實的理想主義。西方的教育是偏理想化的,達到現實的理想主義就比較平衡了。
我們則向西方靠攏,最后變成理想的現實主義教育。因為我們的出發(fā)點還是比較現實的,我們的教育還是功利主義。回過頭來說,中國的教育需要偏理想化的人去推動它,因為它的本質太功利了。
“學校真正對學生有影響的是教師的人格”。
家長對自己的教育道路有不滿,有反思,對學校和老師更挑剔
以平和為例,和父輩不同,我們的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對教師不會那么頂禮膜拜。他們對生活有自己的感悟,對教育有自己的理解。
如果遇到一個老師,幾句話談下來,覺得在思想與精神層面不過爾爾,那么他對你老師會有絕對信任嗎?
有時候,孩子會很困惑,跟家長說為什么老師講的和家長不一樣,家長會說,老師講的不一定都對,但是要懂得怎么和老師溝通。在一個價值多元的時代,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對于傳統的師道尊嚴的確是很大的挑戰(zhàn)。
許多家長盡管一路走來讀的都是很好的學校,也成了社會精英人士,但自我價值實現和幸福感并不高,對曾經接受的傳統中國式教育和自身成長路有深刻反思,如果發(fā)現學校教育依然停留在家長們讀書年代的水平,自然會有強烈不滿。
我接觸過許多家長,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無論是人格還是學識,都有一批讓我敬仰的人。
他們在自己的專業(yè)方面是行家,然而即便談到教育,也有許多觀點讓我這個多年的教育從業(yè)者獲益良多。
同時,學校管理涉及方方面面,每一方面的專業(yè)程度與其它行業(yè)相比,都有所欠缺。
絕大多數的家長都比較理性,也比較寬容,但總會有一些家長,特別焦慮,追求完美,專業(yè)很強,又恰好是指責性人格。這些家長對學校要求極高,學校管理和教師的專業(yè)性稍有欠缺,便風雨飄搖。
擇校和家庭教育的道理一樣,信任最寶貴
家庭教育的下策是控制,中策是激勵,上策是信任。我想這也同樣適用于家長和學校的關系。
如果每個家長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挑學校的缺點或者挑老師的毛病,到最后你會發(fā)現,沒有完美的學校。尤其是在擇校的時候就會面臨這個問題。
從學校自身的角度,當然希望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為孩子們提供更好的教育,同時也希望和家長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
曾經有家長提出在教室里裝一個攝像頭,向家長直播,我說,也有人建議我校長這么做,在辦公室里裝個電子屏,所有教室都看得到。如果真這樣做了,我就失去了教師的信任,學校也不成其為學校。
實際上很多對學校的不滿或者焦慮,都是內心的投射。你不相信學校,不相信孩子,不相信朋友,不相信社會,也必將不相信自己。
如果你有一個比較健康開朗的心態(tài),你哪里會看到那么多問題,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絕對的,有一利就有一弊,就好像一個硬幣的正面和反面,你喜歡正面,也要接納反面。
學校和老師最大的作用是什么?
是老師人格對學生的影響。
學校最大的作用是什么?在牛津劍橋,導師帶學生就是周末把學生抓過去聊天,然后一邊聊天一邊抽煙,徐志摩也說過,“牛津的學生是教授用煙斗熏出來的”,就這樣四年大學熏陶出來了許多偉大的政治家、學者、詩人、藝術家。
學校最終是提供一個環(huán)境,讓你和你的同齡人在一起,這里面有同伴的影響,但學校里面真正起作用的是教師的人格。最后我們把學校教的東西全忘光了,剩下的東西是什么?是人格。
你說教師真正能夠在知識上教學生多少?我覺得99%教的東西都沒什么用。
但是你會記住的是一些片段:
比如聊起我們記憶最深刻的學校畫面,第一個場景就是班主任走進來說今天體育老師請假,我來帶班;或者是大家在自習的時候嘻嘻哈哈,一回頭發(fā)現窗戶后面班主任的臉。留給孩子記憶的往往是這些東西。
真正的頂尖人才,不太可能被學校教育扼殺掉。事實上,任何教育都很難扼殺他們。任何時代,哪怕再壓抑都有一批獨立思想的人,這批人是真正的精英。
你看好像萬馬齊喑,但只要有機會,條件成熟了,他們會一個一個地冒出來。教育能真正改變他們的,是人格,是氣質,以及與生養(yǎng)他們這一方水土之間的聯結。
放下焦慮,
教育的進步一定會從現實主義走向理想主義
世界上有四類人,一類是純理想主義者,一類是純現實主義者,一類是理想的現實主義者,一類是現實的理想主義者。
平和高中部有位老師,復旦哲學系碩士畢業(yè)的,叫張軼超。他做了一件事情很了不起,他在讀碩士期間接觸了農民工子弟的慈善項目,畢業(yè)后不久就創(chuàng)立了“久牽”志愿者服務社,幫助農民工的孩子練合唱、練才藝,讓他們登上更大的平臺,建立自信。
這個事情很難,關鍵他一直堅持了10多年到現在,就更不容易了。他還把平和的工作辭掉,全職做這個公益項目,后來他對平和還是有感情,我們就請他回來繼續(xù)做全職老師,但是也可以繼續(xù)他的慈善事業(yè)。張軼超是一位純理想主義者。
在平和,他地位很高,老師和同學都很尊重他。
我給自己的定位是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光有理想是不夠的,要先學會生存。所以也要稍微現實一些,接點地氣。
平和在小學升初中階段,已經做到了80%的校內直升。按照許多學校的做法,減少校內直升比例,增加對外招生名額,完全可以招到更好的學生。
我想的卻是,把校內直升比例提高一點,平和的孩子可以在小學階段過得相對寬松一些,有幾年的快樂時光。
我非常不喜歡乃至反感教師把學生留下來,加班加點補課,這種老師要被我批評的。
所有學科都是平等的,憑什么你語數英最重要?補課應試提高分數,這個被提高的分數多少年后看是沒有價值的,反而會遏制孩子在某方面興趣的發(fā)展。
很多人不會這么想,即便生存沒有問題也不這么想,所以我說本質上我還是理想主義的。理想主義者在人群中是少數。
我曾經在全校教師會議上舉過達爾文的例子,在我們教育者看來,達爾文小時候十分平庸,雖然家庭條件比較好,家長一路讓他讀大學,最后讀當時比較流行的神學,讀得很糟糕。他父親評價他整天游蕩、無所事事。
后來,他偶爾有機會乘船遠航,得以上船竟然是通過應聘一個陪船長聊天的崗位,必須有錢有閑才能報名,因為沒啥人報名,雖然船長也不太看得上他,也只能讓他上了。就是這么一段乘船探險的經歷,最終成就了一位科學巨匠。
我說到這里,有老師當場就對我說,萬校長,達爾文考不進平和的。我肯定他說,對,這就是問題所在。
我們得思考如何改變我們的評價考核體系以發(fā)現類似達爾文這樣的天才,并且讓這樣的天才能通過在平和的學習未來有更多的可能性實現自我。平和能做到這一點才是真正的名校。
教育的進步一定是從現實主義走向理想主義。我們的下一代長大后,社會環(huán)境就可能允許達爾文那樣的學生出現。
因為目前看,我們的家長們還是無法容忍孩子整天無所事事,游手好閑。但是這種人反而沒有什么物質上的焦慮,他一直在思考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突然間某一天,這種人可能會開啟一個新時代。
我們的下一代一定會出現很多這樣的對物質沒什么渴望但在各種方面有奇思妙想的人才。前提條件是有一批偏理想主義的教育者在帶路,這些孩子才可能有機會走得遠,走得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