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科技司司長雷朝滋出席了“互聯網+教育”專場論壇并發表重要演講。雷朝滋指出,信息化目前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關系到現代化的成敗。教育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重要支撐。他強調推進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時代的教育現代化,不是工業時代的教育現代化,更不是農耕時代的教育現代化,要具備現代化的時代背景和特征。
他指出,新時代教育信息化正在從1.0邁向2.0,教育信息化1.0階段已經完成起步和普及應用。2.0階段“三全兩高一大”的目標都要爭取實現,即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普遍提高,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臺。
(“互聯網+教育”專場現場)
雷朝滋表示,《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發布,是推進“互聯網+教育”的一個具體行動計劃。湖南省是目前唯一一個教育2.0的試點省,正在探索互聯網+教育如何變革當前教育。
近年來我國一直在倡導教育變革,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在面向2035的教育改革發展中還需要增添新的動力。雷朝滋對在座教育家和企業家提出要求,要深刻認識新時代的教育內涵與推動教育改革的緊迫性。他提出三點意見:
我國目前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時代,國家對人才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富起來時代培養的人才并不適應強起來時代的人才需求。
新時代正處在強起來的時代與信息時代的交匯期,要求人才培養要與新時代信息社會同頻共振,既要保障教育規模,又要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有創新能力、協作精神與國際視野,堪當社會強國的人才。
過去的人才培養就是創新不足。進入新時代,中國要逐步走進世界舞臺的中央,不能再去跟蹤模仿,而是需要創新引領,主動走到前面,成為無人區的探索者和引路人。
教育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更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現代化,但是我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轉變得還不夠到位。所以互聯網+教育在推進過程中,首先強調要充分發揮其對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轉變的推動作用,促進教育理念的深化,使教育戰線,特別是廣大的校長和教師解放思想,擺脫應試教育的重復,適應新時代對人才的需求。
(教育部科技司司長雷朝滋主題演講)
互聯網+教育為改變模式提供了關鍵手段和方法支撐。過去的教育方式主要是教師+黑板+粉筆,信息傳遞和感受受到很大限制。進入信息化時代以后,每一場教學要變成一場大片,讓更多聲光電技術進入課堂,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跟知識互動,讓每一份知識伴隨著思想的跳動。
信息化要把過去簡單的舞臺劇變成3D大片,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有樂趣就能夠有成就感,快樂學習,提高教學效果。這樣的轉變邏輯符合教育規律,信息化教學大有潛力可挖。
我國人口眾多,地域廣闊,不同區域之間,城鄉之間,教育發展不平衡問題凸顯,教育公平面臨很大挑戰。
通過發展互聯網+教育,特別是通過互聯網傳輸便捷、經濟高的優點,努力消除城鄉差距、校際差距。經過幾年時間的逐步普及,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2.4萬學校開啟了網校,以安徽省為例,分批次建立了1360個主講課堂,累計開課539.9余節,總授課學生33萬余人,在解決師資短缺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
教育不僅僅強調均衡,還要提高優質教學質量,讓薄弱地區的老師學習發達地區的教師怎樣上課,讓更多貧困地區的學校能夠開好英語課、美術課、音樂課等課程。通過教育信息化提升當地教師的教育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優質教育不均衡問題,真正實現教育公平。
注:文章來源于:中國教育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