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已結束,1000多萬考生即將步入人生另一階段。但對于高一學生來說,升學是遙遠又靠近,遠在于高考離他們還有兩年時間,近在于新高考模式下,選課問題近在咫尺。
在新高考模式下,如何選課才是對自己最有利呢?如何才能選擇有利于自己的科目組合呢?什么樣的組合才是性價比高的組合呢?今天為大家從以下四點分享和解析!
1、專業基本不受限
選課必須要考慮專業,現在學生選課的一個誤區,就是只看眼前利益,不看長遠利益,什么好學選什么。到大學志愿填報時,有的學生就會哭了,這個專業沒法報,那個專業雖然能報,但是競爭太激烈,報了也會被刷出來。
解決方案:成績中上游的學生,盡量選擇物理,除非是物理確實太差或者歷史有絕對的優勢。因為物理不賦分,選擇了物理,即便總分低一些,報專業時就會發現這個分“更堅挺”,在教育部公布的“選課指引”中,有18個理工科和1個管理類專業,要求必須物理,而且這些基本上都是各個學校的“王牌專業”,不選物理,那就和這些專業無緣了,分高又有什么用?所以,選擇物理保專業,這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2、高考容易拿高分
高考拿高分當然最重要,有了分數才有機會去報考更好的學校。新高考實行賦分制度,“3+1+2”模式下,有4科需要賦分,一共12個組合,這樣的選考,就像是田忌賽馬一樣,考驗學生的智商,那么怎么選才能得高分呢?
解決方案:既要選自己又要選對手:選自己,就是選擇自己最有優勢的學科,選對手就是選擇對手實力較弱的學科,兩個方面要綜合考慮。
(1)選擇自己擅長的:這個毫無疑問,自己最擅長的學科,優先選擇。比如地理和化學,雖然選擇化學可選專業要更廣,但是由于我不擅長學化學,而更擅長學地理,那么我就要大膽的選地理,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最擅長的學科,這是符合新高考的理念的。
(2)選擇人數較多的:人數多,意味著賦分更合理。舉個例子,假如選擇化學的有100人,全省前3%的學生可以賦分到90分以上,那么只有3個人可以賦分90分以上;如果有1000個學生選擇了地理,那么就會有30個學生賦分90分以上,其他各個檔次也是如此。在新高考下,由于地理和生物是偏中性的學科,難度相對較小,試卷更客觀,得分容易,所以選擇這兩個學科的人數一般都是最多的。
(3)選擇對手較弱的:如果你的學科沒有優勢,選擇人多的也許只能當成“分母”,比如你選擇了地理,雖然人數很多,由于你并沒有學的很好,所以賦分也不是很高。這個時候,你還有考慮對手的實力,只要對手比你弱,你的賦分就高。選擇那些學科的對手相對較弱?政治、生物、地理。
比如在山東省,因為實行3+3模式,學生有20種組合可以選擇,但是結果選擇人數最多的組合,是最不被推薦的組合之一,也就是政史地的“老文綜”組合,這說明了什么?學習差的學生太多,即便給他們更多的選擇,他們依然會選擇相對比較容易學的政史地。
所以,在“3+1+2”模式下,選擇政治的人雖然多,但是學霸少,因為學霸選政治,也沒有把握能賦高分,這一科競爭對手是最弱的,其次是地理和生物。
3、學習感覺很輕松
傳統文理分科時,打算學理,只能學理化生這個組合,即便你有不擅長的學科,也沒法換,因為這是“套餐”,新高考給學生提供的是“自助餐”,學生可以把相對較難的學科,去掉之后重新組合,沒有必要都扎堆學理化生組合。
解決方案:如果成績較好,建議選擇理化生組合,因為學生有能力學好這個組合,而且是專業選擇最寬的組合;如果成績中等,沒有必要和學霸去硬拼,可以選擇物理保專業,然后選擇兩科學起來更容易,得分更高的學科進行組合,比如物理+生物+地理或者物理+生物+政治,這都是可以的。
4、大學發展很順利
新高考選課還有一個明顯的弊端,就是學生和老師都不關心大學專業學習情況,他們的目標,就是高考,至于以后如何,走一步算一步。于是就出現了選擇歷史+化學+生物這種奇葩的組合。新高考“3+1+2”,把物理和歷史作為必選,原因就是物理是理工科的基礎,歷史是文史類的基礎。
沒有物理的基礎,大學的化學是沒法學好的。在化學、生物、化工、材料、環境等這些所謂泛化類工科專業里,物理化學(需要熱力學、統計物理、量子力學)和化工原理(比較雜,含流體力學、傳熱學、流體機械等內容)都是最重要的兩大門專業課。
解決方案:如果大學打算學理工科,最好選擇物理,打算文史類最好選擇歷史。
如果大學要學化學,盡量選物理,因為物理是化學的基礎;如果大學要學生物,盡量選化學,因為化學和生物有密切聯系,而且和物理也有一定的聯系。盡量避免歷史+化學+生物這樣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