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M系統:CRM項目管理中的長通路與短通路
在渠道管理中,如果只經過一個經銷商,稱之為短通路;經過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經銷商的,則稱為長通路。經營者需要對營銷通道是長的好還是短的好,做出慎重的選擇。因為兩者各有利弊。從節約成本、降低費用的角度考慮,經營者最好利用短路,但是,從長遠發展考慮,則應該考慮長的渠道,利用別人來幫你賺錢。
其實,不僅在渠道管理中,有長通路與短通路的抉擇,在CRM項目,也有類似的考慮。
如我們在實施CRM項目的時候,項目負責是是直接對每個員工負責,跟每個CRM系統操作員面對面;還是直接對每個部門經理負責,讓他們去面對他們手下的員工?其實,這就是一個長通路與短通路的問題。若我們項目小組負責人直接對每位員工負責,那么我們可以收集到一線的信息,而且,這些信息不經過部門經理傳達,則可能更能夠反映員工的實際意圖。但是,這么做的話,企業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如我們要依次向員工索取需求,則需要花費我們比較多的時間;而且,我們還需要對這些信息的價值進行刷選,因為有些可能只是代表員工自己的意見,而不是這個部門的整體價值的體現。而若我們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選擇常痛錄,即我們只對部門經理負責,然后部門經理再在部門內部推廣CRM項目,一級一級的推廣下去。如此的好處,就是我們項目負責人不用勞神去收集各個部門的需求,而可以抽出時間來想想解決方案。不利之處就是通過長通到獲取的需求是經過部門經理處理過的,有時會出于表達方面等的原因,我們得到的需求可能已經變味了,或者不能夠真實反映業務的實際情況。不過這兩者之間還有一個最大的差異,就是若通過“短通路”的話,一個CRM項目結束后,可能各個部門的負責人在我們顧問離去后,仍然不能擔負起系統完善的重任,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去收集需求、如何改善系統;而若采用“長通路”的話,則就是給各個部門負責人一個鍛煉的機會,讓他們能夠成本自己部門模塊的負責人,給了他們一個需求收集、項目推動、員工培訓的鍛煉機會,如此的話,項目上線后,即使我們實施顧問離去了,則他們仍然能夠承擔起系統完善的任務。因為經過項目實施的歷練,在我們實施顧問的指導下,他們已經學會了一些系統完善的技巧。所以,若從企業長遠發展的角度看,從系統持續完善的角度考慮,則很明顯,采取“長通路”的項目實施方法,更有利于企業發發展。
所以,筆者認為,在CRM項目實施過程中,要采用“長通路”為主,“短通路”為輔的策略。具體的來說,筆者可以給大家提如下的一些建議。
1、利用“長通路”,為企業培養出幾個內部項目實施顧問。我們都知道,CRM項目實施的話,一般只有短短的幾個月。CRM項目上線后,項目是否就結束了呢?其實不然。CRM項目上線后,項目只是取得了暫時的順利。CRM系統的后續完善,才是CMR項目的重頭戲,這個系統的完善,可能會伴隨企業發展的下半輩子。而系統的完善,基本上是CRM實施顧問離開后的事情,也就是說,此時,企業需要自己進行CRM項目的持續改善工作,實施顧問只能做一些偶爾的指導。所以,利用長通路的實施方法,在企業內部培養出幾個實施顧問,讓他們在實施顧問離去后承擔項目改善的重任。只有如此,企業的CRM項目才能夠良性的發展下去。
2、長通路,可以利用部門經理的經驗,先過濾一遍需求。企業員工的需求,哪些是急需的,哪些可以暫時放一放;哪些是共性問題,而哪些又是個別現象;在系統中需要實現哪些需求,不需要實現哪些需求,等等。這些內容的話,我們實施顧問都不能夠替企業決定。而若我們現在不是自己去向員工去收集需求,而是借部門經理的手,去向員工收集需求的話,則部門經理就會事先把需求過濾一遍,從而得出的需求質量會高一點。同時,我們可以給部門經理提出一個要求,讓他們在每個需求前面標上序號,表示需求的重要性與實現順序。顯然,這些工作的話,都需要部門經理完成,我們實施顧問不能越俎代包。
不過利用“長通路”實施方法有一點不好,即需求通過部門經理來進行傳達的話,有時他們傳達的需求可能跟實施上有比較大的差距。筆者在CRM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過多次了。如部門經理反映的需求是要能夠統計客戶投訴的處理效率,要有一張報表能夠反映出客戶投訴處理了哪些,以及是否在規定的時間內處理完成。但是,后來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部門經理幾次修改需求,原來這個需求跟他下面員工的實際需求差別比較大。下面的員工希望是能夠通過報表自動統計投訴處理的客戶滿意度、相關的責任人等信息。后來還是筆者跟實際的操作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才了解員工真正的需求。
1、當一些需求表達不清楚的時候,最好能夠讓用戶提供他們所期望的表單或者報表格式。有時候,我們實施顧問可以要求企業用戶提供相關的報表格式,并注明各個字段的含義。若有相關計算的,則還需要列出計算公式。如此的話,就有助于我們了解用戶的真正需求,這也可以有效避免部門經理傳達需求時所產生的口誤。而且,有了這些單據的話,我們也可以事先在系統中配置出來。從來理論上來說,只要系統中有的數據,我們都可以在報表中體現出來。不過用戶在設計報表的時候,也必須考慮邏輯性與實用性。也就是說,用戶在整理報表或者表單的時候,最好是在現有的表單基礎上,進行適當的修改。而不失從零開始,根據自己的想象進行重新設計。根據筆者的經驗,如此設計出來的報表往往過于“完美”,而在實際工作中,用處不是很大。
2、對于意思模糊的需求,我們不要盲目在系統中實現,以免做無用功。當用戶的需求比較模糊時,而系統中又沒有對應的功能,一般需要通過二次開發實現。碰到這種情況,無論是我們實施顧問,還是企業用戶都不要急著實現這個需求。而是需要先向用戶了解清楚需求的內容。一般來說,這個需求模糊的原因,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部門經理也不是真正的需求人,所以,他可能描述不清楚具體的內容。此時,我們實施顧問就需要走“短通路”,讓部門經理找來當事人,面對面的進行交流,往往能夠取得不錯的效果。還有一種原因就是企業員工自己都不知道需要什么。他們可能在以前的公司中遇到過類似的報表或者功能,但是,若讓他自己描述的話,就描述不清楚了。此時,按照我的意見,就是先把這個需求放一放,讓用戶仔細想一想,然后設計出一個管理模型出來,然后我們實施顧問給與優化。當然在這個管理模型的設計過程中,用戶也可以跟我們實施顧問保持聯系,聽聽我們對于這個模型的建議。總之,對于模糊的需求,筆者的建議是,要到弄清楚才能夠實現,而不能在模模糊糊的情況下,配置系統。
3、某個需求實現后,就要馬上交給用戶進行測試,看看是否跟他們的期望一樣。其實,就是溝通的最好,由于文化背景、工作經驗的差異等等,難免有誤差。所以,筆者認為,根據用戶的需求配置好系統后,我們要及時把結果反饋給用戶,讓他們來判斷這個功能跟他們想象中的是否一樣。但是,有些軟件公司或者實施顧問,希望把所有需求都實現后,再把結果反饋給用戶。這么做得話,有一個最大的缺陷就是,企業用戶不能夠一一判斷需求是否滿足他們的要求,但是為了趕項目的進度,就匆匆忙忙上線了。結構在上線的過程中,才發現企業員工、部門經理、實施顧問三者之間存在著比較大的認識差異。此時,就不得不再對系統進行開發、配置、調試,這對CRM項目的影響是很大的。
長通路與短通路,這是我在渠道管理培訓上學到的內容,筆者發現這跟我們項目實施具有共同之處,所以在這里就發表一些感想。大家若有什么不同的意見,歡迎大家交流,共同進步。